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西部作家精神档案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00087872
  • 作      者:
    李遇春著
  • 出 版 社 :
    商务印书馆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作者简介
    李遇春: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新文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主要从事中国当代文学史、文学批评、中国现当代旧体诗词研究。着有《权力·主体·话语——20世纪40~70年代中国文学研究》、《中国当代1日体诗词论稿》,主编有《中国文学编年史(当代卷)》等。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当代西部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西部作家的文化心理和艺术取向以矛盾冲突、深沉厚重、古朴苍凉为主要特征。李遇春编着的《西部作家精神档案》主要对张贤亮、陈忠实、贾平凹、路遥等为代表的中国当代西部著名作家的心理世界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艺术透视,以期破译其心灵密码,绘制其精神档案。作者在专题研究中力图贯彻心证与史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兼顾文本形式分析的基础上,把心理分析与历史分析结合起来,把务虚的心证与务实的史证结合起来,体现了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实证精神。
展开
精彩书评
    我无法想象没有西部作家的中国当代文学将会是如何的寂寥和疲软!因为他们的写作极大地丰富和提升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内涵和品格。 
    ——李遇春
展开
精彩书摘
    三、梦幻写作的文本诠释
    至此,我可以认为,张贤亮的大多数小说作品实际上具有“双重文本”的特征。如同任何一个梦都既有显梦及其指涉的显意,也有隐梦及其蕴藏的隐意一样,张贤亮的多数小说也由有意识的显文本和无意识的潜文本所构成,前者指向小说的显性主题,后者影射着小说的隐性主题。在一般情况下,张贤亮小说的显性主题大致上也就是作者的表层社会政治性创作动机,其隐性主题实际上也等同于作者深层的本能欲望动机。但疑问也就产生在这里。我们可以认为《绿化树》和《土牢情话》的表层创作动机是同一的,其显性主题都是对那个病态的、压抑性的政治型社会的否定和批判;但我们却不能简单地相信这两部作品的隐性主题和深层创作动机仅仅就是前面曾重点论及的,作者谋求宣泄和解救的无意识的性本能欲望。
    我偏向于持一种本能的多元构成观,但同时也肯定和相信性本能在其中的根性地位。也就是说,在人的形形色色的无意识本能欲望中,大多难免会带上不同程度的性欲色彩,或者说是接受了性本能的影响和熏染。因此,我以为张贤亮小说创作的深层心理动机,即文本的隐性主题实际上是一个多元立体的网状物,并非仅止于一种无意识的性本能欲望。但同时又应该看到,在那个神秘的立体网络中,性本能始终处于最核心的地位,它被各种各样的其他本能欲望所包围和裹挟起来。其中一些与它大致处在同一个心理的层面上,另外一些则与它处在不同的心理层面上,或者比它掩藏得更深,或者飘浮在它的上空。当然,其中也只有一部分与它或多或少有些关联,另外一些则与它几乎或完全无涉。但无论如何,它们都统属于心理结构中的无意识家族,只是偶尔逃逸到意识域中去稍事停留,甚至还没来得及让意识注意到便又悄然踅回了。
    如此,在张贤亮的深层心理中,紧紧环绕在性本能欲望的周围,或者与其纠结在一起的其他无意识本能欲望又有哪些呢?在此处有限的篇幅内,恐怕难以对其进行全面深入的探讨。我将在后面分别以爱欲和死亡两大主题视角对其作出较为切实细致的解析。这里,依照本文论述的逻辑需要,仅作简括式的梳理并从整体上把握它们之间的关系。
    ……
展开
目录
序言 於可训
第一编 张贤亮
小引
超越苦难的白日梦--张贤亮小说创作的深层心理机制解析
拯救灵魂的忏悔录--张贤亮小说创作中的忏悔精神分析
拂不去的死亡阴霾--张贤亮小说创作中的死亡心理分析
小结

第二编 陈忠实
陈忠实小说创作流变论--寻找属于自己的叙述
陈忠实与柳青的文化心理比较分析--以《白鹿原》和《创业史》为中心
文化历史·性--《白鹿原》之争
心理结构的平衡与颠覆--论陈忠实新世纪以来的小说创作
在自我反省中寻求艺术突破--陈忠实访谈录

第三编 贾平凹
拒绝平庸的精神漫游--贾平凹小说的叙述范式的嬗变
对话与交响
-论长篇小说《秦腔》的复调特征
底层叙述中的声音问题--评贾平凹的长篇小说《高兴》
作为历史修辞的“文革”叙事--《古炉》论
传统暗影中的现代灵魂--贾平凹笔答李遇春问
在痛苦中写作--贾平凹访谈录

第四编 路遥·红柯·李锐
焦虑的踪迹--路遥小说创作心理嬗变论
新神话写作的四种叙述结构--论红柯的“天山系列”长篇小说
生命的历史困境与人的寓言--论李锐长篇小说的精神特征
附录
从阐释到实证--我的批评独语/李遇春
思想来自哪里--李遇春和他的当代文学探索 刘醒龙
历史的探源与祛魅--论李遇春的文学批评 周新民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