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维持得好的水草缸可以一年半载不对水或换水呢?就因为这符合自然生态原则。在裸缸里只能让好气细菌(硝化作用)、嫌气细菌(包括反硝化即脱氮作用)、好光细菌(如光合细菌的同化、富氧化作用)来做无害化的生态处理工作,但因是裸缸,没有直径5~8厘米的小石子反硝化也不容易办到。总之,自然态原则强调了利用生态手段来维持缸水质的稳定。种好水草、培养好缸中和过滤系统中微生物群落(一般仍以硝化细菌为主,以嫌气性反硝化细菌为辅),必要时还可用微生物制剂等来应急救助。这些生态措施,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缓冲物原则。本原则是在缸中有意添加或增加某物,达到稳定水质的目的。比较常用的做法有:在海水缸或淡水玛丽鱼类、非洲大湖鱼类饲养水中,用碳酸氢钠缓冲酸碱度;在淡水缸中有意无意用固着类原生虫,来“缓冲”缸中一时急增的“饵絮”或腐肉的坏水作用;用离子交换树脂或某些矿物质来稳定缸水中的离子含量和比例。
例如,当缸水中含较多碳酸氢钙时,如果缸水酸性增强,则可与碳酸氢钙(复分解)反应生成二氧化碳(逸出)等;若水中有碳酸钙,则也可与碳酸“变”为碳酸氢钙,结果都是缸中酸性并未增强。而当缸水碱性增强时,则可与碳酸氢钙反应(复分解)生成碳酸钙(沉淀)等,结果是缸中碱性并未增强。这样就起到了缓冲酸碱度的作用。
这种缓冲作用不仅在海水缸中常见,也见于淡水缸中。淡水缸中一般硬度都不高,所以最好把淡水缸中的“永久硬度”(指非碳酸氢根盐的硬度),用第17问中所述的方法除去,再调高暂时硬度(即碳酸氢钙的)。这样当水草或绿水中的单胞藻进行光合作用时,水中的二氧化碳便急剧减少,碳酸氢钙便在偏碱的水中连续释放出二氧化碳,供给植物光合作用,而碳酸氢钙则被还原为碳酸钙。到了夜晚由于鱼和水草等的呼吸作用,水中二氧化碳大增,酸性提高,养鱼少的缸应在熄灯前充二氧化碳一段时间,碳酸钙又被“溶”为碳酸氢钙。这就起了缓冲二氧化碳不足的作用。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二氧化碳、碳酸钙在海水及淡水缸中,在稳定水质和生化过程中,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缺少了钙质,缸中生物不
要使普通养殖水氨和亚硝酸盐含量降低,同等条件下最简单而效果显著的办法是提高水温、增加溶氧。
淡水缸鱼大量死亡,且鱼外表完好无损,颜色变淡或无大变化,应该注意到水质氮含量问题。如果测得氮含量偏高,则首先应考虑如何最快地把缸中水对去3/4,方法可以是直接对人储存多天的备用水,在等温、等酸碱度的条件下第一次对去1/2,隔数个小时后再对去1/2,于是缸中原高氮水便对去了3/4;也可以先抽去3/4原缸水(含底部污物),然后加水到原缸水的一半暂停,隔几个小时后再把缸水加满。若没有备用水,在轻污染的地方可以考虑直接用新鲜自来水来对,一般至多只能对去1/4,隔12个小时再对1/4。但如果所在地水污染严重,自来水厂添加物较多,对1/4水对鱼就有危险,则只好较平时的量少对一些。若只是纯溶氯偏多,可施用海波,一般用量为50毫克/升左右。各地自来水水质大不一样,水质好的地方可在应急时多对些,例如福州地区在非洪水期,对七彩神仙鱼及其他一些大中型鱼的应急处理,可对水1/2或更多些(洪水期对水1/4也可能出问题)。所有加水过程都要充大气或过滤,此为诀窍。
海水缸鱼几天来饵吃得少,接二连三地死了好几只同种或不同种鱼,死色外表完好无损,颜色变淡或无大变化,应该注意到水中氮含量问题。如果测得某种氮含量偏高,则首先找一个缸配好海水,找不到大缸就用备用缸(一般一个正常养鱼的缸,都要配2-3个体积不小于原缸容量1/4的备用缸)。先测调一下新配的海水钙含量、酸碱度等,尽量调到与原缸相接近。然后按旧缸水1/2~3/4、新调水1/4~1/2混合,并且充以大气或强过滤,数分钟后把高氮缸的鱼暂移入,1~2天内不喂食。接着检查原缸是否有死鱼或残饵,注意小动物残体等可能遗留在缸的某个不易被发现的角落。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