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靠性是产品的重要质量指标,它标志着产品不会丧失工作能力的可能程度。可靠性概念的产生,可以追溯到1939年,当时美国航空委员会提出飞机事故率的概念和指标要求,这是最早的飞机安全性和可靠性定量指标。在早期,人们对“可靠性”这一概念的理解仅仅从定性方面,没有数值量度。但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可靠性的准确含义,应有定量的尺度来衡量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德国火箭专家R.Lusser首先提出概率乘积法则,将系统的可靠度看做其各子系统的可靠度乘积,从而算得V-Ⅱ型火箭诱导装置的可靠度为75%,首次定量地表达了产品的可靠性。但是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开始,在可靠性的测定中更多地引进了统计方法和概率概念以后,定量的可靠性才得到广泛应用,可靠性问题才作为一门新的学科被系统地加以研究。可靠性技术是以提高产品质量为核心,以概率论、数理统计为基础,综合应用电子学、物理学、化学、机械工程学、现代管理学等各领域知识的一门综合性和边缘性学科。
美国对可靠性的研究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当时雷达系统发展迅速而电子元件却屡出故障。因此,早期的可靠性研究,重点放在故障占大半的电子管方面,不仅重视其电气性能,而且重视其耐震、耐冲击等可靠性方面的研究。1942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对真空管的可靠性作了深入的调查研究。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