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基础理论中有肝肾同源、精血同源之说,由于肝肾同源,所以肝肾阴阳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肝肾阴阳,息息相通,相互制约,协调平衡,故在病理上也常相互影响,由于肾中真阴真阳是人体之根本,并且肾阴和肾阳是五脏六腑阴阳之根本,故而肾中阴阳失调时,会因此而导致其他各脏腑阴阳的失调。如肝气之升发条达、主疏泄、调气机之功用,就是因为肝肾同源,肾之真阳贯注于肝经之时,才会产生肝的升动作用,因肾中命门真火是一身之根本,况中医还认为肝是藏相火之脏,而相火之根源仍然是来源于命门真元真火之中。因此,肝的升发、疏泄、调气机之功能,虽由肝气肝阳所主导,但实质是由于肝肾同源的关系,其肝阳之动力源泉,则是源于肾中真阳命门真火,进一步证明了肝阳之根本,则在肾阳命火之中,实由命门真阳之火所主宰。
综上所述,肝主疏泄之功能,其升发条达之作用,实是由肝阳作用之体现出的,正如《黄帝外经·小心真主篇》所说:“物之生也,生于阳”。即凡升发之性者,皆是阳气之作用,而肝主疏泄功能的本质,乃为肝阳之主宰。
2.肝阳虚与肝寒证
肝阳虚证的本质就是阳虚,阳虚则阴盛,故此则“阴盛则内寒”(《素问·调经论》),肝阳虚与肝寒证实际上是同一层意思的两种说法。肝阳虚因肝中阳气的亏损、不足,是“阳病”;由于阳病而使阴邪过盛,表象中可见一派“寒证”表现,故而形成我们所见到的“阴盛”之症状。如《素问·调经论》在论述“阴盛而生内寒”时说:“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其脉盛大以涩,故中寒。”
现在临床上很少提到肝寒证,其实临床上由于肝寒证而导致的肝寒木郁、气滞土壅的病证是非常普遍的。这是为什么呢?火神派名家吴荣祖教授认为:“肝属木,它应四季是春,春天草木要萌发条达,应春时之生,备夏时之长;木萌条达靠什么呢?靠阳气;春暖大地,百花开放,树木发芽是一个生的迹象,它靠什么呢?就是靠太阳对地球的照射;春天由于地球轴心向阳面的变化,北半球的日照射,热开始增加,万物生长靠的是太阳啊!”如果自然界的太阳光照不足,那么万物的生长都要受到影响,这在农村作物收成上可以看得更为典型,农作物在生长时期,如果太阳光照不充足,它的生长不仅缓慢,甚至可能停止,最终果实也很受影响。
在临床上有一普遍认识——肝火、肝热、肝亢的证候比较多,我们虽然不能说没有肝热、肝火、肝亢,相对而言,有临床上常见的肝火热盛现象,就必然会有肝阳亏损不足的一面。因为事分阴阳,单纯强调临床上阳热亢盛状态,而否认肝阳亏损,阳气不足,这显然是不全面的。因为《内经》中一贯强调阴阳事物二分法,并未指明事物单一性质,故此“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内经》)。由于肝肾同源的关系,肾阳乃一身命门真阳之根本,肝阳则为相火,相火之阳则来源于肾中真阳、命门真火。故此,肝阳虚——肝寒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肾阳亏损的本质,因为“万物生长靠太阳”。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