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皮内埋针法
皮内埋针法,是一种将特制的细小针具刺入俞穴内并固定于俞穴的皮内或皮下,保留一段时间,维持较长时间的刺激,以调节脏腑经络的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
皮内埋针法是中医针刺的延续,是由针刺衍生而出的另一分支,其源于针刺的浅刺针法和留针法,故亦被称为“埋针法”。在我国《黄帝内经》这一古老文献中,就有关于“毛刺”、“浅刺”和“扬刺”的记载。《灵枢·官针》篇所说:“凡刺有九,以应九变……七日毛刺,毛刺者浮痹皮肤也”。又说:“凡刺有十二节,以应十二经……五日扬刺,……而浮之,以治寒气之博大者也”。这里的毛刺和扬刺都是针刺施术的方法,用于病位较浅的病证,以不伤筋肉为准。此正如《灵枢·官针》篇所说:“凡刺之要,官针最好,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不得其用,病弗能除”。《素问·刺要论》亦说:“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这些都清清楚楚地说明:对于不同的病证,必须选用不同的针具,施用不同的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否则会事与愿违,甚至南辕北辙。
关于“浅刺”,《灵枢·逆顺肥瘦》篇说:“瘦人者皮薄色少……刺此者,浅而疾之”,“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刺此者,以毫刺,浅刺而疾发针,日可再也”。这充分说明:浅刺也要以人为本,要因人而宜。尤其对于老年者、婴幼儿、女性及体弱者,浅刺可以减少痛苦,又击中病邪,尤为适合。而事实上,皮内针的刺术,是比之更为浅表。
针刺治疗疾病的关键,就是要“得气”。“得气”则疗效好、见效快;否则就会疗效差或无效。而留针则可以“候气”,有的人不“得气”或者“得气慢”,通过留针的“候气”,则可出现“得气”。正如《素问·离合莫邪论》所说:“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如待所贵不知日暮”。而留针还可以持续保持针感,以加强疗效。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