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1章 绪论
1 问题的提出
2 研究范围的界定和本书的主体内容
2.1 研究范围的界定
2.2 本书的主体内容
3 研究方法
第2章 法律人的民法知识谱系
1 判决书对民事司法解释的引证
1.1 民事司法解释的引证次数
1.2 民事司法解释的引证规范化
1.3 判决书与民事司法解释的衔接
1.4 最高人民法院公信力的提升方向
2 域外文献的引证与中国民法学的知识来源
2.1 关于材料、对象和方法
2.2 域外文献引证偏好的形成:基于作品年代、学者年龄段的考察
2.3 域外文献的引证偏好与我国民法学研究的路径依赖
2.4 结语
3 民事法官与民法学者的知识系统:疏离与沟通
3.1 两相分离成为民法知识在两个领域的常态
3.2 民法知识之生硬疏离的成因探讨
3.3 借由法教义学而迭成互动的可能
3.4 结语
第3章 民事立法、司法和学说的知识转型
§1 新世纪民事立法与司法的转向
1.1 新世纪的民事立法:十年高歌法典梦
1.2 法律文化视野下中国民法实证研究的展开
2 合同的概念与我国债法总则的存废——兼论我国民法典的体系
2.1 合同与债关系的历史演变分析
2.2 现有合同概念下债法总则的存废
2.3 债法总则的废弃与我国民法典的体系
3 地方性共识与农地承包的法律实践
3.1 农地承包的政策、法律及其实践
3.2 地方性共识与地方性规范:土地调整的村庄原因
3.3 地方性规范的性质与基层政府的角色
3.4 农地承包实践的时代变迁:“放法”、“迎法”与法律下乡
4 私法规范中劳动群众集体概念的符号分析
4.1 导言
4.2 概念分析的叙述符号方法
4.3 《民法通则》中有关劳动群众集体的叙述结构
4.4 《物权法》中有关劳动群众集体的叙述结构
4.5 其他私法规范中有关劳动群众集体的叙述结构
4.6 结语
第4章 民法知识转型的个案透视
1 法律行为变更权的期间限制——兼论解释论对法院行动策略的矫正
1.1 问题的产生及其说明
1.2 诉讼时效还是除斥期间:在历史文本中寻找端绪
1.3 我国民法中变更诉权的性质:法教义学上的先决问题
1.4 变更诉权是否适用除斥期间的规定:解释论上的终局结论
1.5 结语
2 论间接代理制度对仲裁条款的适用——法律论证之个案展开
2.1 问题的提出
2.2 《合同法》第402条对仲裁条款的适用余地:法解释学的视角
2.3 仲裁条款与《合同法》第403条:法律适用中的司法拟制
2.4 问题之延伸:中国民法知识转型的向度
3 弹性的法学移植——以侵权行为法学中“法益”学说之发展为个案的考察
3.1 问题之提出
3.2 “法益”概念之学说继受
3.3 从法学移植到法律移植——司法解释对“法益说”的继受
3.4 法学移植的弹性与形式理性
3.5 结语
4 农民地权诉求的表达结构
4.1 扩大地权:城郊农民VS大田农民
4.2 稳定地权:上访农民VS普通农民
4.3 变现地权:强势群体VS弱势群体
4.4 农民地权:诉求表达与实践
5 农村宅基地限制交易的正当性
5.1 “宅基地使用权”问题的争论焦点
5.2 宅基地自由交易的宏观社会后果
5.3 宅基地自由交易的微观社会后果
5.4 结语
后记
内容摘要
《现代中国民法的知识转型》选择民法领域中某些知识产品(如民法论文)、立法事件与文本、司法裁判以及具体的学术争议为考察对象,对《现代中国民法的知识转型》进行“深描”,或技术性的量化分析,以探知隐藏在这些事件背后的真相,了解法律人(如民法学者、民事法官)的民法知识谱系,并通过观察立法者、司法者、学者乃至政府和普通民众(如农地立法中的农民)在中国民法知识结构中的互动或博弈,促成对中国民事立法、司法和学术领域已经发生的、正在发生的以及将要发生的知识转型的认知。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