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刑事裁判共识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1829993
  • 作      者:
    彭海青著
  • 出 版 社 :
    法律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作者简介
    彭海青,女,山东省青岛市人,现任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诉讼法学研究所所长,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98年、2002年、2006年分别在青岛大学、湘潭大学、中国政法大学获法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2006年至2008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研究期满出站。已出版著作《刑事诉讼程序设置研究》、《刑事裁判权研究》、《诉讼证明标准研究》、《诉讼程序制度:前沿专论》、《刑事裁判共识论》等5部。在《法学研究》、《法学评论》、《现代法学》、《法律科学》、《比较法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报》、《法制日报》、《检察日报》、《人民法院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主持、参与国家级、省部级课题10余项。主编、参编著作、教材等10余部。获得中国法学会、最高人民检察院等颁发的科研奖励近10项。兼任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理事、北京市比较法学研究会理事,青岛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
展开
内容介绍
    《刑事裁判共识论》主要从理论、立法、实践三个维度对刑事裁判共识问题展开探讨。在理论维度,本书对共识的内涵与分类进行分析,在对哈贝马斯与罗尔斯的共识理论及其共性方面进行归纳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了共识理论的基本内容。在分析刑事裁判与诉讼主体、社会公众的意见之间的冲突现象及其所引发的直接问题与衍生问题的基础上,对将共识理论引入刑事裁判的必要性进行论证。
展开
精彩书评
    在法治建设的进程中,法院作为专门的社会矛盾处理机关在重建共识方面被寄予厚望,而法院的刑事裁判关乎公民基本权利的予夺,更加引人注目。近年来有关刑事案件的申诉、信访以及刑事裁判与民意冲突屡见不鲜等事实表明,诉讼主体与社会对刑事裁判的认同度还有待提高,共识远未形成,而这直接影响到刑事司法的社会公信力,乃至社会的和谐稳定,因而亟须进行专门研究。《刑事裁判共识论》就是这样一部应和时代需求的学术著作。
    ——王敏远
展开
精彩书摘
    ①审理公开。我国《宪法》第125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案件,除法律规定的特别情况外,一律公开进行”。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1条规定,“人民法院审判案件,除本法另有规定的以外,一律公开进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严格执行公开审判制度的若干规定》规定:“一、人民法院进行审判活动,必须坚持依法公开审判制度,做到公开开庭,公开举证、质证,公开宣判。”“三、下列第二审案件应当公开审理:(一)当事人对不服公开审理的第一审案件的判决、裁定提起上诉的,但因违反法定程序发回重审的和事实清楚依法径行判决、裁定的除外。(二)人民检察院对公开审理的案件的判决、裁定提起抗诉的,但需发回重审的除外。”“五、依法公开审理案件,案件事实未经法庭公开调查不能认定。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未在法庭公开举证、质证,不能进行认证,但无须举证的事实除外。缺席审理的案件,法庭可以结合其他事实和证据进行认证。法庭能够当庭确证的,应当当庭确证。”
    ②宣判公开。《刑事诉讼法》第163条第1款规定:“宣告判决,一律公开进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严格执行公开审判制度的若干规定》中规定:“六、人民法院审理的所有案件应当一律公开宣告判决。宣告判决,应当对案件事实和证据进行认定,并在此基础上正确适用法律。”
    ③保障措施。《刑事诉讼法》第151条规定,“公开审判的案件,在开庭三日以前先期公布案由、被告人姓名、开庭时间和地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9条第7款规定:“公开审判的案件,在开庭三日以前先期公布案由、被告人姓名、开庭时间和地点。人民法院通知公安机关或者辩护人提供的证人时,如果该证人表示拒绝出庭作证或者按照所提供的证人通讯地址未能通知到该证人的,应当及时告知该证人的公诉机关或者辩护人。
    ……
展开
目录
导言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选题的动机与意义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共识问题的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 共识的内涵与分类
一、共识的内涵
二、共识的分类
第二节 哈贝马斯与罗尔斯的共识理论
一、哈贝马斯的交往共识理论
二、罗尔斯的重叠共识理论
三、两种共识理论的共性方面
第三节 国外促进共识的实践
一、共识组织
二、共识程序

第二章 刑事裁判共识的提出
第一节 共识理论引入刑事裁判的必要性
一、社会背景:转型时期社会矛盾凸显
二、政治背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治理论的提出
三、经济背景:有限的司法资源与案件数量增长的矛盾
四、司法实践背景:冤假错案的持续出现
第二节 共识理论引入刑事裁判的可行性
一、起点的相似性
二、终点的一致性
三、观念的相通性
四、基本要求的一致性
第三节 刑事裁判共识的内涵与特征
一、内涵
二、特征

第三章 刑事裁判共识的要素
第一节 刑事裁判共识的主体
一、刑事裁判共识主体的内涵
二、刑事裁判共识主体的类型
第二节 刑事裁判共识的客体
一、刑事裁判共识客体的内涵
二、刑事裁判共识客体的法律类型
第三节 刑事裁判共识的条件
一、案件真实的发现
二、利益的妥协
三、法律的认同

第四章 刑事裁判共识的基本原理
第五章 刑事裁判共识的法律制度体系(一)——诉讼主体共识制度
第六章 刑事裁判共识的法律制度体系(二)——社会共识制度
第七章 我国刑事裁判共识的实践探索及其规范化设想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