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片段一
我们经常在电视和报纸上见到“ 发现白色生物”之类的新闻。在日本,呈白色的动物会被称为“白子”。然而,“白子”的体色并不完全是白色,准确来说,“白子”应该是“缺乏某种色素”。
虽然本书第四章第25节会对此作详细的介绍,但笔者在这也简单地说说。爬行动物与两栖动物的体色由“黑色”、“红色”、“黄色”和“蓝色”四种色素构成,若缺了其中一种色素,它们的体色就会呈现白色。例如,体色为茶色带黑色斑纹的玉米蛇,它带有大量的黑色素、红色素和少量的黄色素,同时还有非常少量的蓝色素。如果在这些色素中没有了黑色素,只剩红色素,那么这条蛇的体色就会变成红白相间。另外,它眼睛中的虹膜也会因为缺乏黑色素,使毛细血管的颜色从眼中透出来,变成“红眼”。
如果连红色都没有了,全身就会呈现为白色,但稍微泛一点黄。然而,很多动物都有斑纹,身上色素的种类也很多,所以两栖爬行类动物没有体色纯白的情况。
虽然颜色变异是经过遗传与变异,代代相传下来的,但是体色纯白的动物在野外非常罕见。原因在于,这些体色和斑点都是为了更好地隐藏自身,防止天敌发现其存在,一旦它们被发现就很难存活。
两栖爬行类动物中以夜行性和在地底下生活的种类居多,它们的逃生技巧也颇为巧妙,因此它们比较容易生存下来。换句话说,在自然界中两栖爬行类动物色彩变异的个体还算比较常见。此外,白子经常被当作宠物,所以比自然界中“普通”的个体还要常见。
精彩片段二
蛙类动物究竟为什么鸣叫?一般而言,它们的鸣叫声大致分为四种:
第一种是“广告音(mating call)”,主要是在繁殖期间的雄蛙为了吸引雌蛙,告知其他雄蛙自己的位置从而避开麻烦而使用的一种鸣叫声。虽然种类不同,鸣叫声也会有所不同,但这样总能有效地增加与异性邂逅的机会。
第二种是“领域音”。这是当其他雄蛙接近自己时,雄蛙发出的鸣叫声,意思是“再接近的话,我就要攻击你了!”另外,当雄蛙召唤雌蛙,其他雄蛙也会发出这种声音来干扰。这些雄蛙还真是有点坏心眼。
第三种是“解除音(release call)”。在繁殖期,大量聚集的雄蛙会对雌蛙展开猛烈的求婚攻势,并紧紧抱住对方。
可惜,这些雄蛙经常因兴奋过头而失去理智,无论对方是雌蛙还是其他的生物,哪怕是人类的手,它们也会如野兽般紧紧地抱上去。
如果雄蛙被误抱,它就会发出“我是雄蛙!放开”这样的解除音。如果被误抱的是其他物种,那么它们无法发出解除音,雄蛙就会以为对方是雌蛙一直紧紧地抱下去。
电视上曾报道过溪流蛙紧紧抱着鲑鱼的新闻,主持人解释这是“超越了种族的爱”。事实上,溪流蛙拥抱鲑鱼的力度很大,被紧抱的鲑鱼很可能因此慢慢衰弱,最终迎来悲惨的结局。
第四种是“求救音”。这是蛙类动物被蛇等动物捕捉到时发出的声音。虽然这声音未必是为了向同类求救而发出,但大多数的蛙类动物听到之后会急急忙忙逃走,没一点要帮忙的意思。这样看来,被捉到的雄蛙真是可怜。
精彩片段三
在日本,蛇蜕下来的皮被认为是招财之物,常被当作是贵重的物品,所以很多人知道它的存在。但是却很少人知道,作为两栖动物的蛙类动物与小鲵也会脱皮。从根本上来说,两栖动物蜕皮就像人类去掉皮肤上老化的角质一样。因此,即使身上的角质层很薄但它们也需要蜕皮。
两栖动物擅长蜕皮,总能把皮整整齐齐地蜕下来。在饲养蝾螈之类的水生有尾目动物的时候,总能见到它们蜕下来的皮很完整地漂浮在水中。仔细观察的话,会发现蜕下来的皮在手脚的地方就像手套一般,眼睛的地方则有一个洞空着,简直就像日本传说中住在萨摩国的妖怪“一反木棉”。
而且,这像妖怪一样的皮很快就会消失。如果饲养蛙类动物的话,你就会发现蜕下来的皮总是很难见到。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实际上,这是因为两栖动物会把自己蜕下来的皮“吃掉”。仔细观察一下,蛙类动物在蜕皮的时候,是四脚并用的,就像我们脱掉衬衣一样把皮蜕下来,然后马上送到嘴里。我们都知道这层由老化的角质形成的皮绝对不是什么好消化的东西。但是因为蜕下来的皮很薄,又属于自己经常食用的动物性蛋白质,扔掉的话,两栖动物一定会觉得很可惜,所以就把它吃掉。见到此情此景,我们都会感慨:动物还真是嘴馋啊。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