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文化政治与当代西方文论的政治化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8208976
  • 作      者:
    范永康著
  • 出 版 社 :
    云南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作者简介
  范永康,男,汉族,安徽芜湖人,曲靖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教师,苏州大学文学博士,主要从事文艺学与政治学的跨学科研究,已经在《国外社会科学》、《人文杂志》、《河北学刊》、《文艺理论与批评》、《文学理论前沿》、《文化研究》、《东方丛刊》、《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内蒙古社会科学》、《广西社会科学》等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部分文章被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和《文化研究》全文转载。
展开
内容介绍
  《文化政治与当代西方文论的政治化》系统梳理了当代西方文化思潮及其对文艺理论的影响,细数了女性主义文论、后殖民主义文论、新历史主义文论、晚期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理论主张,构建出了、“文化政治诗学”这一描述统摄当代西方文论的新概念,并对其特色及局限性给予了剖析。
展开
精彩书摘
  6.整体性
  由于政治生活是人类生活的组成部分,进入艺术世界的政治题材和文学描写的政治人物是丰富复杂的,因此必然具有整体性的特点。朱光潜指出:“从历史看,伟大的艺术都是整个人生和社会的返照,来源丰富,所以意蕴深广,能引起多数人发生共鸣。”文学写活生生的人,就不可能局限于片面的政治人格;文学写政治生活,也不可能失却生活原生的多样色调。进入文学的政治情感就不能是抽象的、干瘪的,要像人的心灵、性格本身一样丰富,呈现出与爱情、亲情、友情相交织的状态;政治斗争的内容要像人的生活本身一样复杂,表现为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画卷。如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以政治斗争生活为中心内容,广泛描写了贵族、地主阶级以及农民阶级的社会生活,又融人道德、宗教对灵魂的拷问和折磨,给读者带来全方位的情感体验。陈子昂的《感遇》诗将一时的政治遭遇化为千古绝唱,说明政治文学照样可以表现出浑厚的人生感、历史感、宇宙感。
  三、“诗性政治诗学”何为
  以“文化政治”为本位的文学理论构成了“文化政治诗学”知识形态,那么,以“诗性政治”为本位的文学理论则可以构成“诗性政治诗学”知识形态。“文化政治诗学”具有政治性、批判性、反思性、公共性等特征,却是以放弃审美性为代价的;“诗性政治诗学”则坚守文学和政治的“情本体”,具有形式性、人文性、想象性、体验性、超越性、整体性等特点,兼容了政治性和文学性,这就替我们打开了一个文学研究和文论创新的全新视阈。
  首先,诗性政治将文学中的政治与现实政治区分开,为我们提供了判断政治文学之艺术水平的美学标准。不像文化政治诗学那样将文学文本和文化文本仅仅视为表意实践的工具,或推行文化霸权的载体,从而忽略它们之间以及文学作品之间的差异,诗性政治诗学则首先要考究文学的政治题材或主题是如何形式化的,运用了怎样的创作方法和修辞手法?还要考究这种形式化的政治对文学之外的现实政治是否具有穿越性,蕴含了多少个人化的独特体验?与现实政治之间是否拉开了批判性的距离?它具有探索性和前瞻性吗?对个人命运和人类生存具有多大的启发性?文学中的政治是否融入了文学“境界”,包蕴更加深广的政治之外的意义?它提供了怎样的审美想象空间?显然,文学中的政治越具有形式美,越具有穿越性,越具有独特性,越具有时空的深广度,它的美学价值就越大;反之,平面化的、直陈式的、以宣传或宣泄为目的的进入文学作品的政治,哪怕它再有政治先进性,再有政治批判性,再有底层意识,也终将失却其存在的价值。理由很简单,因为文学之外的某些学科比文学更善于承担和发挥政治功能。
  ……
展开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文化政治与当代西方文论的政治转向
第一节 何谓“文化政治”
一、“文化政治”的缘起
二、英国“新左派”和前期文化研究的文化政治
三、后现代主义和后期文化研究的文化政治
四、晚期马克思主义对文化政治的修正
第二节 当代西方文论政治转向的学理解析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与文论政治化
(一)葛兰西的“文化霸权”
(二)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
(三)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化理论
二、后结构主义与文论政治化
(一)德里达的解构主义
(二)福柯的系谱学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性政治与女性主义文论
第一节 女性主义的话语政治
一、英美女性主义语言论
二、法国女性主义语言论
(一)埃莱娜·西苏的“阴性书写”
(二)露丝·伊瑞格瑞的“女人话”
(三)克里斯蒂娃的“诗性语言”
第二节 女性主义的政治批评
一、女性阅读的政治
二、建构女性文学史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身份政治与后殖民主义文论
第一节 萨义德的“世俗批评”
一、东方学的政治学
(一)《东方学》的主题及其写作动机的政治性
(二)东方学建构东方身份的两种策略
(三)反本质主义的身份政治
二、文化与帝国主义
(一)《文化与帝国主义》的总体意图和批评策略
(二)小说的政治性
第二节 斯皮瓦克的底层叙述
一、“底层人”研究
(一)何谓“底层人”
(二)“底层人”为什么不能说话
(三)女性“底层人”
一、第三世界底层妇女
……
第四章 文本政治与新历史主义文论
第五章 联盟政治与晚期马克思主义文论
第六章 “文化政治诗学”的建构与反思

余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