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泥石流灾害的人类学研究:以云南省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8.14特大滑坡泥石流”为例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3012058
  • 作      者:
    李永祥著
  • 出 版 社 :
    知识产权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作者简介
  李永祥,男,彝族,1964年生于云南省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哀牢山区彝家山寨。美国华盛顿大学人类学博士,从师郝瑞(StevanHarrell)教授,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云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云南省第十四批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代表作:《国家权力与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云南哀牢山区环境、发展与政策的人类学考察》(中国书籍出版社2008)、《舞蹈人类学视野中的彝族烟盒舞》(云南民族出版社2009);此外,还在《民族研究》、《国外社会科学》、《西南民族大学学报》、《学术探索》、《贵州民族研究》、《中南民族大学学报》、《民间文化论坛》、《Int. J. Agricultural Resources, Governance and Ecology》、《Modern China》、《Annual Review of the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ocial Research》等国内外知名杂志上发表多篇论文。研究方向包括灾害人类学、艺术人类学等。
展开
内容介绍
  《泥石流灾害的人类学研究:以云南省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8.14特大滑坡泥石流”为例》通过对2002年8月14日发生在云南省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哀牢山区的泥石流灾害进行的近10年的人类学田野调查,探讨了泥石流灾害与当地社会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泥石流灾害的人类学研究:以云南省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8.14特大滑坡泥石流”为例》认为,自然灾害的发生和治理过程不是一个纯自然的过程,而是一个与社会、文化、人类行为、政治经济等密切联系的过程。泥石流灾害导致了严重的环境脆弱性与人类群体脆弱性,灾害后果、救灾过程和预防方法能够改变村民的生活方式和居住条件,改变原来的族群关系和竞争模式。因此,泥石流灾害的救灾过程不仅仅是提供物质材料和重建房屋,还应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作,其核心是社会平衡系统和文化功能的恢复。哀牢山的特大滑坡泥石流灾害同时使人重新思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反思乡村发展模式。哀牢山的泥石流灾害证明:环境的安全影响着人类的安全,环境的危机隐藏着人类的危机。只有建立在环境安全基础上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也只有在环境安全的基础上,人类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追求真正美好的生活。
展开
目录
第一章&nbsp;灾害人类学的理论背景、方法和解释框架<br /><br />一、灾害理论化的基本问题与灾害人类学<br /><br />(一)灾害的定义<br /><br />(二)灾害的种类、产生方式和预测<br /><br />(三)灾民、灾区、灾害阶段<br /><br />(四)灾害理论化过程中的争论<br /><br />二、灾害人类学田野调查与灾害民族志<br /><br />三、灾害人类学的研究重点<br /><br />(一)以灾害类型为研究重点<br /><br />(二)以灾害的发生地区和过程为研究重点<br /><br />(三)以受灾群体为研究重点<br /><br />(四)以学科关系和内容为研究重点<br /><br />四、灾害的人类学研究理论流派<br /><br />五、中国人类学家的灾害研究<br /><br />六、人类学对泥石流灾害的研究<br /><br />七、小结<br /><br />第二章&nbsp;哀牢山的环境变迁与新平县8.14特大滑坡泥石流”灾害<br /><br />一、云南省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水塘镇<br /><br />(一)新平县水塘镇基本概况<br /><br />(二)水塘镇的基本生计<br /><br />(三)水塘镇的少数民族<br /><br />二、新平县境内的哀牢山环境变迁<br /><br />(一)哀牢山的环境状况与居住格局<br /><br />(二)乡村环境的过去和现在<br /><br />……<br /><br />第三章&nbsp;傣族社区和文化对于泥石流灾害的回应:麦糯村<br /><br />第四章&nbsp;泥石流灾害的解释与传统知识:大水井村和大石板村<br /><br />第五章&nbsp;彝族村寨的泥石流搬迁与生活困境:核桃坪村<br /><br />第六章&nbsp;援助产生的文化与示范村建设:“上海新村”<br /><br />第七章&nbsp;泥石流灾害的长期避险与环境安全<br /><br />第八章&nbsp;泥石流灾害的文化解释与乡村社会变迁<br /><br />第九章&nbsp;泥石流灾害的人类学理论思考和应用探索<br /><br />附录:新平县地质灾害大事记和地质灾害各项制度<br /><br />参考文献<br /><br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