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芬伯格技术批判理论的深度解读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13092151
  • 作      者:
    王华英著
  • 出 版 社 :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编辑推荐
  《芬伯格技术批判理论的深度解读》是一本坚持历史的与逻辑的统一的方法。历史发生处即逻辑开启点,因此,芬伯格技术批判理论的开始之处内涵其思想理论的萌芽。《芬伯格技术批判理论的深度解读》对芬伯格的思想与实践是统一整体,应在思想与实践的统一中,在思想的内在关联中研究其技术批判理论。
展开
内容介绍
  《芬伯格技术批判理论的深度解读》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当代代表人物,芬伯格在法兰克福学派技术思想与建构论技术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工具化理论与可选择的现代性思想,创建了新技术批判理论。在技术批判理论视域中进行了现代性批判与重构,以期在技术变革基础上实现新的现代性——社会主义文明。芬伯格技术批判理论具有范式转换与视域开启的意义,不仅是技术哲学经验转向的典型代表,更开启了一种新实践技术哲学路径,为实现技术的民主改革和科学合理地技术评估提供了理论支持,对自主技术创新及中国特色现代性建构具有指导作用。
  《芬伯格技术批判理论的深度解读》是一本批判理论书籍。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二节  时代境遇与芬伯絡
  思想的心路历程
  任何一种思想的出现都不是偶然的,都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它决定了思想内容和研究方法等。思想既要反映时代,又要超越时代,没有一个思想家可以完全逃避时代影响,在某种意义上,正是时代的独特性塑造了理论的独特性。作为一种独特的技术思想,芬伯格的技术批判理论既与他的理论个性、父亲影响有关,亦是时代的产物。芬伯格自我生命的性向和慧根种子内在地决定了芬伯格有可能走上哲学的道路,而时代境遇则是其思想产生的外因。这种时代因素包括诸多方面:第一,技术作用尤其是被称为后现代技术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芬伯格关注技术;第二,1968年的红五月风暴促使芬伯格的技术研究主题转移到技术专制;第三,民主化运动如环保运动、女权运动等的高涨及其对技术的影响使芬伯格意识到,技术民主化的可能性;第四,苏东剧变导致的新的问题域和方法论开辟了新的理论可能性空间,这使芬伯格发现了社会主义文明作为理论目标的变与不变性。研究芬伯格的技术批判理论,必须重现其时代境遇,从时代背景中思考,在与当代思想的交流和辩论中,抓住芬伯格思想的变化过程。
  一、技术作用的突现——关注技术问题的开端
  技术成为现代社会越来越不可回避的现象和时代标志以及现代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世界呈现新景象;技术的指数发展及其对社会的颠覆性、垄断性、渗透性使技术成为超越土地、劳动力、资本的极具活力的社会支柱和中轴,以致有人说技术之于人类犹如蜗牛壳之于蜗牛,蜘蛛网之于蜘蛛,须臾不能分离。从摇篮到坟墓的一生就是与技术共舞的一生,人类社会发展史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技术作用不断突现的历史。埃吕尔在《技术的社会》中指出:“现代社会中没有什么社会的、人类的和精神的现象像技术的现象这么重要了。”①E·舒尔曼言,“技术的可能性和后果是如此无所不及,一切事物如今是如此地打上了技术的烙印,而技术的发展速度又是如此令人咂舌,以致于使人感到,在技术的许诺本身的同时,出现了对人类及其未来的可怕威胁。技术正在变成全球性的力量。它开始染指于人类历史的根基,而且正在向人类历史注入极不稳定的因素”①。伊夫.戈菲指出:“技术无所不在,却又无处可见。说它无所不在,即它存在于我们所使用的一切物品、我们所应用的一切推理、甚至我们的身体所做出的一切姿势之中。说它无处可见,是说它存在于一些空泛的议论之中,这些空泛的议论包括,关于技术人员具有扎实可靠的一般文化的必要性,关于后现代社会的来临,而一般说宋,是说它存在于对技术文化的空泛议论之中。”②俄罗斯技术哲学家也说,技术已经不只是机械“力”的凝结器,而是社会的人的工艺学。技术所支配的已经不只是烟囱林立的大城市,不只是整个工业园,而是人原先没有转让的隐秘的内在生命;技术对智力的支配,已经一般地扩展到操纵心理生活,包括无意识的东西。技术装备已在一切生活领域中运行,各种技术手段和准则在社会和私人生活的各个不同的领域中运用。“技术成为我们时代重大的社会和人道问题,技术这个主题在各个层次上都得到恢复、支持和加强。”③技术支配、干预个体发展及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原初关系,人类感到深深的恐慌和忧虑,技术于是遭到越来越多的批判和怀疑。作为“座架”的技术对一切都提出了聚集性要求,所有事物无一例外地成为技术客体,一切都是技术的原材料。自然、人类都变得齐一化、物化、对象化、功能化了。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技术应用导致生态环境破坏,自然成为人类的掠夺对象;技术对地球的干预远远超出地球的自我承载能力,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克隆人、食品安全、环境污染、高技术犯罪、全球变暖等与人类生活质量密切相关的问题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在个人发展问题上,人越来越去技能化,异化为机器零件。在人与人的关系上,技术取代等级强权成为新的控制方式和意识形态鸦片;专家凭借高深技术压迫、愚弄公众。技术专家治国、技术精英统治强度不断增加,控制面不断扩大。
  ……
展开
目录
导言  逻辑与历史——技术研究与批判理论的内在发展
一、由本质主义走向建构论——技术观的发展趋向
二、由抽象走向具体——批判理论的内在发展逻辑
三、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四、基本构架、创新点与不足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技术时代的思想者——芬伯格及其思想简介
第一节  父亲——技术兴趣与哲学关怀的启蒙者
一、作为量子物理学家的父亲——以知识方式探求哲学、认识世界的开端
二、具有深厚人文关怀的父亲——以价值方式探求哲学、认识世界的开端
第二节  时代境遇与芬伯格思想的心路历程
一、技术作用的突现——关注技术问题的开端
二、红五月风暴——反技术专制主题的出现
三、民主运动的蓬勃发展——技术民主化路径的产生
四、苏东剧变——另一种现代性的萌芽
第三节  芬伯格的学术生涯
一、实用主义的初始期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学习期
三、马尔库塞及海德格尔思想学习期
第四节  技术哲学三步曲及技术存在论基础的奠定
一、技术批判理论探源期——法兰克福学派时期
二、技术哲学三步曲的成形期——后马克思主义时期
三、批判的建构论时期——马克思思想期
四、倒转奠基——技术存在论的形成与加强期
第二章  技术批判理论的思想前提一复调式的理论发展与继承线路
第一节  技术设计实践——经验来源
一、人类行为引导技术发展
二、技术与现代性的可选择性
第二节  马克思的技术思想——持久来源
一、对马克思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的继承
二、马克思的社会组织理论——芬伯格看待现代资本主义的坐标系
三、对马克思技术设计批判理论的继承
第三节  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主线继承
一、反思性、批判性风格
二、嫁接的研究模式
三、不断走向实践的研究趋势
四、技术专制的研究主题
第四节  马尔库塞的思想——师承链的继承
一、批判实证主义和经验主义
二、关注技术、理解技术及技术的价值负载思想
三、技术的辩证性——社会变革的前提
四、和谐的社会发展趋向
第五节  本质主义技术观——初级工具化技术的来源
一、工具论技术观——技术的可控性
二、实体论技术观——技术的价值负载性
第六节  建构论技术观——次级工具化技术的承继
一、技术的社会建构性——技术发展多种可能性的来源
二、否定建构论技术观的非批判性
三、研究方法的继承与发展
小结:复调式的理论继承
第三章  技术批判理论的缘起——现代性与理性诊断
第一节  现代性批判
一、现代性的多义性
二、现代性悖论与技术决定论
三、现代性研究的“烟雾弹”——社会合理性
三、现代性问题的根源——社会合理性的形式偏见
第二节  理论的与实践的——技术合理性分析
一、技术合理性的理论根源——技术合理性辩证发展之旅
二、技术合理性的实践渊源——技术专家治国论
三、技术合理性的假象——技术拜物教
四、现代性研究与技术研究的缺失——技术设计形式偏见分析
小结:以技术设计形式偏见批判达致现代性批判
第四章  技术批判理论的基础与逻辑起点
第一节  技术批判理论的理论基础——技术存在论
一、存在论的含义及其演变
二、技术存在论的辩证发展——希腊技术存在论的否定之否定
三、技术存在论的逻辑递进——法兰克福学派技术存在论发展的必然
四、存在抑或存在者——关于海德格尔技术存在论的争论
五、芬伯格的新技术存在论——主体与客体、事实与价值、存在与存在者统一
第二节  技术批判理论的复合方法——工具化理论
一、工具化理论的前提——系统与生活世界的逻辑分离与现实统
二、工具化理论的内容——两个层次的工具化(功能化与实现)
三、工具化理论的方法——功能方法与解释方法的结合
第三节  技术批判理论的逻辑起点——技术本质分析
一、技术定义的历史沿革和分类
二、二级工具化技术本质观
三、解释学建构论的技术本质
四、作为复杂系统、场所和网络的技术
五、技术的历史性——前现代技术、现代技术与未来技术的比较
六、整体技术观
小结:双基因技术模型
第五章  技术批判理论的方法研究
第一节  系统的整体方法
一、还原方法之于技术研究
二、系统的整体方法
三、技术研究之系统的整体方法转变
四、系统的整体方法在芬伯格技术研究中的运用
第二节  诠释学方法与经验方法的结合
一、诠释学方法
二、诠释学方法之于技术研究
三、诠释学方法与经验方法相结合的技术研究
第六章  技术批判理论的目标——走向社会主义文明
第一节  社会主义文明的内涵
一、社会主义——一种新的文明形态
二、社会主义的内容——社会化、民主化和革新
第二节  社会主义文明实现的理论准备
一、辩证现代性——走向社会主义的基础与必然
二、工具化技术理论——技术质变的理论基础和前提
三、反对技术决定论和线性进步观——另一种准备
第三节  向社会主义文明过渡的核心——技术民主化
一、理性观的转变——由封闭、专制理性向民主理性的发展
二、技术民主化的必要性——民主化运动浪潮与技术专制的矛盾
三、技术民主化的主体和意识准备——公众参与技术设计
四、技术民主化的理论依托——技术微政治学
五、一种补充链接——拉图尔转译理论之于芬伯格技术民主化理论
六、技术民主化的关节点——技术具体化及协同
七、技术民主化的结果——和谐的新质技术的诞生
第四节  系统的社会工程——社会主义的实现
一、新质技术——社会主义实现的基因
二、社会主义的实现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
小结:芬伯格技术批判理论的超越性与局限性
第七章  范式转换与视域开启——技术批判理论的意义与展望
第一节  技术批判理论的理论地位与技术研究新视域之开启
一、技术哲学实践转向的发起者
二、技术批判理论的继承者和经验转向的引领者
三、描述与规范结合的技术社会学的开创者
第二节  技术批判理论与新实践路径的呈现
一、“自主”技术创新战略的新征程
二、中国特色现代性道路之建构
结语:在技术理论与技术实践的张力中推进技术研究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