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技术的哲学追问:北京技术哲学论坛文萃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112014
  • 作      者:
    朱葆伟,赵建军,高亮华主编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作者简介
    朱葆伟,1949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编审,《哲学研究》常务副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哈尔滨工业大学合约教授;大连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兼职教授。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技术哲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生命伦理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价值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期刊学会理事等;《德国哲学》、《自然辩证法通讯》、《东北大学学报》等刊物编委。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技术哲学、价值论和伦理学。主要论文有:“技术时代的价值论与伦理学基础”(1998),“知识意义的变化”(1998),“价值判断与社会科学研究”(2000),“科学技术伦理:公正和责任”(2000),“知识经济”(2001),“关于哲学的问题研究”(2003),“工程活动的伦理问题”(2006),“工程活动的伦理责任”(2006)等;合著有《价值学大辞典》、《千年警醒——信息化与知识经济》、《工程哲学》等。
    赵建军,1961年生,哲学博士,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研究,前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国家软科学项目、国家创新方法专项各1项,主持省部级、地方和企业委托课题近20项,出版《追问技术悲观主义》、《科技与伦理的天平》等专著、合著6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20余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哲学年鉴》以及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摘。兼任国家社科基金评审委员、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理事、中国创新方法研究会理事,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技创新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全国党校系统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东北大学、北京邮电大学、河北工业大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等院校兼职教授。研究领域:技术哲学、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等领域。
    高亮华,1963年生,湖南益阳人。1988年北京科技大学社会科学系硕士研究生毕业,同年起在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自然辩证法研究》杂志担任编辑,1995年调入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现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企业文化研究部负责人,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技术哲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要科研方向为:技术哲学;科学哲学;产业哲学与产业文化;高科技战略管理;大学科技创新与产学研结合研究,企业文化与管理研究。著有“技术理性问题研究”、“技术的伦理和政治意含”、“论海德格尔的技术哲学”等。
展开
内容介绍
    技术活动是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之一,它构成了人的生活世界的本质方面。今天,技术不仅是所有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它还和资本一起,成为支配我们的时代、塑造自然与社会面貌以及人本身的两大基本力量。技术和科学一起,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福祉,也使我们遭遇了大量的风险和挑战。当前人类面临的诸多问题,很多都是由技术引起或与技术的应用有关。技术已成为时代问题的焦点所在,也理所当然地成为当今哲学的核心问题。哲学应该帮助人们对技术本身、对技术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和如何起作用的方式作出正确的理解,引导技术的合理发展,促进技术文明范式的转换与重建。
展开
精彩书摘
    由“技”至“道”的发展,是一个充分开发人的生理潜能和智力潜能的过程。每一项技术活动都需要利用人的生理能力和智力的某些方面,而操作者的经验、习惯和已有技术标准的规定又会限制生理能力和智力的另外一些方面。对“道”的直观体验过程,就是不断消除不合理的限制,不断开发人的生理潜能和智力潜能的过程。比如,人的肉眼分辨率是有限的,而借助悟性获得的“心智图像”,则可能完成用肉眼无法直接观察而只能靠触觉分辨的动作,这种情形可以从一些微雕艺人的“绝活”中真实地再现。中国古代许多技术标准要靠直观体验把握。如烧陶瓷窑要看“火候”,缫丝要看“水温”,造车要看各部件的匹配效果,都有一个“无过无不及”的要求。运用“道”“技”关系的认知机制,可以快捷高效地获得这些技术诀窍,这是中国古代技术在直观体验层次上得以高度发达的关键因素。
    由“技”至“道”的发展,还为中国古代技术活动的直观体验提供了思想模型,在技术发明、应用和传播过程中发挥了显著作用。中国古代医学、农学、工程技术等许多领域都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思想基础,这是其突出的文化特征。阴阳五行学说本身是可用言语表述的知识,它并不等同于“道”,而是用于揭示和把握“道”的思维模型。有些学者将阴阳五行学说看做有关物质世界本原的知识体系,以为这种学说简单粗糙,早已过时,其实这种看法本身就过于简单化。阴阳五行学说展示的是功能模型而非实体模型。这里阴、阳、金、木、水、火、土都不是指具体物质形态,而是指通过直观体验来分类的各种事物基本属性和功能。阴阳五行学说的主要作用在于为由“技”至“道”的发展提供规则和模型。中国古代许多发明创造,如“鱼洗”、透光铜镜、被中香炉,等等,融动静、曲直、刚柔、虚实等对立因素为一体,富于变化,充满灵性,这与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有一定关系。
    阴阳五行学说有助于设计和确定技术活动的具体途径、步骤、程序,使之不断趋向“道”的理想境界。按照“道”的引导确定技术活动程序,要考虑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之身心的和谐,以此为基础对技术系统加以控制、改进和完善。而阴阳互渗互补、相反相成的观念,有助于防止程序失控而误入歧途。五行相生相克的观念,有助于建立技术活动相关因素的制衡和协调关系,并使各种程序化知识相互借鉴和启发。至今流传下来的一些技术发明和知识成果,都具有这样的特征。
    ……
展开
目录
前言
一 学科史和国内外研究现状
技术哲学:已经怎样?又将怎样?
卡普、德克斯与技术哲学谱系
“道”“技”之间——中国文化特色的技术哲学
当代俄罗斯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技术哲学
日本引进西洋技术史中的文化对应
“工程哲学”和“工程研究”的当前进展
唯物史观视野中的产业哲学
马尔库塞美学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从2004-2009年的Techne特刊看西方技术哲学的研究近况
近五年技术哲学研究述评

二 技术本体论与知识论
技术作为存在论差异
工程范畴的生存论根基
技术知识:定义与模型
对技术化科学的哲学思考

三 技术观
技术理性的合理性考量
理性与合理性
解读技术非中性论
新卢德主义技术垄断思想解析

四 技术的伦理与政治问题
技术失控与人的责任:论弗兰肯斯坦问题
关于技术伦理学的几个问题
工程伦理学的路径选择
面向技术风险的伦理研究

五 特定技术的问题
一种新的技术哲学范式
影像分析中的文化现象学
建筑师的原始伦理责任
自主创新的地方性与全球性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