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宫:唯我独大“千官望长安,万国拜含元”,说的就是大明宫的宏伟气势,以及其对内对外的政治、文化、心理威慑力。连并不十分官迷的李白也说“长安不见使人愁”,是啊,长期看不到长安,看不到大明宫含元殿那代表着最高权力的廊柱和代表着飞黄腾达的飞檐,封建社会里那一颗臣子的心,又如何能不发愁呢?大明宫是唐长安城的三座主要宫殿之一,另两座是太极宫和兴庆宫。大明宫在太极宫之东,所以又称为“东内”,大明宫原是太极宫后苑,靠近龙首山,较太极宫地势为高。龙首山在渭水之滨折向东,山头高二十丈,山尾部高六七十丈。汉代未央宫踞龙首山折东高处,故未央宫高于长安城。唐大明宫又在未央宫之东,地基更高。唐高宗中年因患风痹病害怕潮湿,便移住到凉爽干燥的大明宫内。
大明宫始建于唐贞观八年(634年),原名永安宫,唐太宗建造初衷是为给太上皇李渊居住,以尽孝道。但大明宫未建成,李渊就离开了人世,大明宫的修建于是停止。龙朔二年(662年),唐高宗扩建,次年迁人大明宫执政。大明宫成为了大唐帝国新的政治中心。整个宫殿周长7.6多公里;面积约3.2平方公里,为北京紫禁城的四倍,相当于三个凡尔赛宫,12个克里姆林宫,13个卢浮宫,15个白金汉宫,500个足球场。共11个城门,东、西、北三面都有夹城;南部有三道宫墙护卫,墙外的丹凤门大街宽达176米,至今仍然是世界上最宽的街道。一言之蔽之,唐大明宫是中国古代最为宏伟和最大的宫殿建筑群,同时也是世界史上最宏伟和最大的宫殿建筑群之一。
含元殿是大明宫的正殿,位于丹风门以北约600米处、龙首山的南沿,是举行重大庆典和朝会之所,俗称“外朝”。主殿面阔八间,进深、四问,每间宽5.3米。实测殿基高于平地15.6米,东西长75.9米,南北长41.3米,四周有宽5米的副阶。在主殿的东南和西南方向分别有翔鸾阁和栖凤阁,各以曲尺形廊庑与主殿相连,整组建筑呈“凹”字形。主殿前是一条长78米、以阶梯和斜坡相间的龙尾道,分为中间的御道和两侧的边道,表面铺设花砖。在龙尾道的前方还有一座宫门,可能是牌坊式建筑,其左右各有横贯东西的隔墙。含元殿建造时充分利用了龙首山的高地,威严壮观,视野开阔,可俯瞰整座长安城。
含元殿正北约300米处是宣政殿,为皇帝临朝听政之所,称为“中朝”。殿基东西长70米,南北宽40多米。殿前左右分别有中书省、门下省和弘文馆、史馆、御史台馆等官署。在殿前130米处,有三门并列的宣政门,左右是横贯式的宫墙,墙、殿之间形成较大的院庭。紫宸殿位于宣政殿以北95米处,称为“内朝”,群臣在这里朝见皇帝,称为“人阁”。含元、宣政、紫宸组成的外朝、中朝、内朝格局多为后世的宫殿所效仿,北京紫禁城的太和、中和、保和三殿便是这种格局的体现。
麟德殿位于大明宫的西北部,是宫内规模最大的别殿,建于高宗麟德年间,是皇帝举行宴会、观看乐舞和接见外国使节的场所。殿基用夯土砌筑,四壁铺砖,实测南北长130米,东西宽80余米。高台上原有前中后毗连的三座大殿,分上下两层。东西侧分别有对称的郁仪楼和结邻楼以飞廊与主殿上层连通,楼前有亭,全都建在夯土高台上。整个麟德殿的总建筑面积达12300平方米,周围有回廊环绕,目前已在遗址的大明宫在建筑技艺上有几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加强了突出主体建筑的空间组合,强调了纵轴方向的陪衬手法。全宫自南端丹凤门起,北达宫内太液池蓬莱山,为长达约1600余米的中轴线,轴线上排列全宫的主要建筑——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轴线两侧采取大体对称的布局。如不计入内苑部分,从丹风门到紫宸殿也约1200米,这个长度略大于从北京故宫天安门到保和殿的距离。含元殿利用了突起的高地(龙首山)作为殿基,加上两侧双阁的陪衬和轴线上空间的变化,造成朝廷所需的威严气氛。
二是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如麟德殿,由前、中、后三座殿组成,面积约5000平方米,约为太和殿的三倍。采用了面阔11间,进深17间的柱网布置。殿东西两侧又有亭台楼阁衬托,造型相当丰富多样。主殿含元殿则用减去中间一列柱子的办法,加大空间,使跨度达到10米,可见唐初宫殿中木架结构已具有与故宫太和殿约略相同的梁架跨度。
唐代建筑风格的特点是气魄宏伟,严整而又开朗。现存的木建筑遗物反映了唐代建筑艺术加工和结构的统一,在建筑物上没有纯粹为了装饰而加上去的构件,也没有歪曲建筑材料性能使之屈从于装饰要求的现象。门窗朴实无华,给人以庄重、大方的印象。这固然是中国古典建筑的传统特点,但在唐代建筑上表现得更为彻底。含元殿和麟德殿的开间尺寸,不过5米稍多,最大梁袱跨距,不过四椽,尺度不及后世,用料也相对较小。用较小的料而构成宏伟的宫殿,更充分说明其技艺已相当纯熟。
自唐高宗起,唐朝的帝王们大都在大明宫居住和处理朝政,作为国家的统治中心,历时达二百余年。王维有诗云:“九天闾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可见,盛唐气象在大明宫这里找到了最好的建筑载体。
唐朝末年黄巢也曾在此稍稍满足了“他年我若为青帝”的心愿,没当成皇帝也凑合了。唐僖宗时,大明宫屡遭兵火,最终于乾宁三年(896年)被烧毁。数年间因为战备的原因,宫殿的遗迹也都被清除,此后便成为一片废墟。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