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轴线把中国古代建筑的各种形制都浓缩其上了。永定门是 2004 年复建的城楼,作为北京中轴线的南端点,采用清朝乾隆年间的样式。历史上的永定门有城楼,是歇山重檐三滴水的楼阁式建筑,前面还有类似城堡的箭楼。从历史老照片中可以看到,古年间的永定门由护城河、石桥、箭楼、瓮城、城楼组成。圆形转角的是瓮城,下面有护城河。箭楼的建筑形制与正阳门(老百姓俗称前门)相似,但与正阳门相比,永定门的箭楼很小。据说乾隆年间重新建永定门时,乾隆特别强调北京城是有规矩的。我认为这个规矩就是指等级,内外有别。永定门是北京外城正中间的城门,正阳门是北京内城正中间的城门,天安门是北京皇城正中间的城门,午门是北京紫禁城宫城正中间的城门,这些城门都不一样,都有级别要求,无论使用黄琉璃瓦还是青瓦,高度都有明确标准。永定门位于北京中轴线南端,是北京外城城门中*大的一座城门,是从城南进入京城的重要通道。永定门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 年),寓意是永远安定。国家大剧院上演过名为《中轴》的大剧,第一场名为“一城永定”,原因在于永定门所承载的文化――永远安定。永定门城楼使用灰筒瓦筑造,级别不能太高。如果把中轴线比喻为一首乐曲,开口嗓音就高,后面就无法继续唱了。永定门的规制不会很高,不能超过正阳门。永定门高 26.04 米,而正阳门城楼高 40 多米,箭楼高 30 多米,远远高于永定门。这就是中轴线建制的特点,正如乾隆所言,内外有别,内城和外城需要有区别。永定门于 1950 年被拆除,1957 年变成危楼,由于影响交通,城楼和箭楼都被拆除。2004 年复建的永定门城楼,成为北京中轴线 7.8 千米南端点的标志性建筑。
顺着永定门,中轴线将这些建筑连接起来的是居中的道路。这些道路大致分为三种,第一种是皇家御道,使用大块艾青石,中间是一块横石,两边各一块竖石,御道从故宫一直铺到正阳门。第二种是石板路,是城市的主要交通线。永定门原来有石板路,现在挖出来了。民国初年,当时修有轨电车时把石板路往两边移了,现在放在道路的两侧,由此可以看出用西山的花岗岩铺成的石板路从正阳门一直延伸到永定门。这些道路在古代是皇帝出巡的御道,皇帝不出巡,老百姓也可以车马喧嚣地走。第三种是马路,从正阳门到永定门,从地安门到钟鼓楼都有结实的路。这些路和御道将中轴线上的建筑全部连接起来。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