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时中国北方地区的契丹族建立了辽国,不久女 真族建立的金国兴起。辽设立了“五京”,以临潢为 “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林东镇南)、辽阳为“东 京”、大同为“西京”、大定为“中京”(今内蒙古宁 城县西)、析津为“南京”又称“燕京”(今北京市西 部)。金朝国势强大后灭掉了辽和北宋。金初,以上京 会宁府(今吉林省阿城南)为国都。上京地偏北方,气候寒冷,为了进取中原,于金贞元元年(1153年) 由上京迁都到南京(燕京),改名为“中都大兴府”。金朝皇帝命右丞相张浩仿照北宋东京的规划扩建原燕 京城。1234年北方蒙古族兴起,灭掉金朝,蒙古蒙哥 汗六年(1256年)忽必烈在滦河以北筑城建宫,3年 告成。中统元年(1260年)定名“开平府”;四年,称“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闪电河北岸)。1264年 定都燕京,沿袭金朝仍称“中都”。1267年开始,以 中都东北的琼华岛离宫为中心,建设新皇宫。1271年 蒙古可汗仿照汉族习惯称帝,并建立元朝,统一了中 国。1272年命汉人刘秉忠和阿拉伯人也黑迭儿主持在 琼华岛新皇宫周围规划新国都——大都城,历时8年 建成。辽、金、元三朝同属北方游牧民族的政权,这三 朝的共同之处都是注重文化的提高,统治者学习汉文 化、任用汉人,以图进取中原、建立全国性的政权。所以,辽、金、元三朝在统治方法和宫廷典章制度方 面,都采取汉族的传统;宫殿也基本上采取汉族传统 宫廷形制,但是其中也反映出游牧民族的观念和习俗。辽上京的宫殿 辽上京的宫殿是天显元年(926年)所建,遗址 在内蒙古巴林左旗林东镇南二里。上京分南北两城,北城为皇城。皇城东西长2200米、南北宽2000米,东、西、北各有一门,都设瓮城。皇城内,中部有连 接东、西宫门的横路,路北利用高地建成500米见方 的宫殿区。宫殿区内正中是一个前为长方形、后为圆 形的主殿。圆形殿堂,反映了游牧民族所习惯的穹庐 型帐篷——毡包的造型。主殿以北是内宫。宫殿区正 南200米处,为“承天门”,尚存基址和雕刻。门外中 轴大街,将城市分为东、西两区。辽南京的宫殿 《辽史·地理志》载南京(燕京)城的皇宫情况 是:“燕京大内在西南隅,皇城内有景宗、圣宗御容殿 二:东日‘宣和’,南日‘大内’。内门日‘宣教’,改‘元和’;外三门日‘南端’、‘左掖’、‘右掖’,左 掖改‘万春’,右掖改‘千秋’。门有楼阁,球场在其 南,东为永平馆。皇城西门日‘显西’,设而不开;北 日‘子北’。西城颠有‘凉殿’,东北隅有‘燕角 楼”’。皇城里还有于越王庙、清凉殿、嘉宁殿、五花 楼、五凤楼、迎月楼、凤凰门、昭庆殿、乾文阁、九 层台、天膳堂、游仙殿、仁政殿等。金上京的宫殿 金上京城内,由一道东西横墙将城市分为南北两 部分。横墙中部偏东开有一门;横墙南部西北隅地势 高平,这里建有560米见方的宫城,宫城后墙就利用 了城市的横隔墙。宫城南面正门与城市南门相对,宫 门前左右有高台观,既是礼仪双阙,又是军事设施。宫城南面正门有三个门道,进宫门沿向北的长甬 道两侧为东、西廊庑;甬道通向正面一殿门。进殿门,正面一座大殿,通面阔约150米,进深约50米。大殿 北面有和正殿规模相等的一殿,殿后为“工”字形殿 堂。“工”字殿位于宫城中央,为宫城主殿,显然是效 仿宋东京的宫殿形制。“工”字殿东西有墙,将宫城分 为前南北两区:南部“前朝”,北部“后寝”。“工”字殿以北中轴线上还有南北排列的三座宫殿,东西两 侧仍有廊庑。以上是宫城中路;另外还有与中路差不 多宽度的东、西两路宫殿。东、西路殿堂各有四进。所有宫殿都敷黄、绿琉璃瓦或琉璃剪边。金上京的宫 殿仿宋宫,只是具体而微。正像《大金国志》所说:宫殿“规模曾仿汴京,然十之二三而已”。金中都的宫殿 金贞元元年(1153年)改燕京为中都大兴府。在 中都宫殿建设之前,先派画工到北宋东京绘制宫殿建 筑图样,然后按照这些图来建造宫殿。皇城在中都的中央,南面宣阳门外有龙津桥,过 桥大道直通中都城的南面的丰宜门。皇城宣阳门里左 有文楼,右有武楼,两侧并有千步廊各250余间。直 北为宫城正门——应天门。东廊外,北有太庙,南为 球场;西廊外,北为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南为三省。东西千步廊外偏南,分别有西夏馆和会同 馆等,并各有民房杂处其间。宫城应天门内800米处是正朝的大安殿,也就是 举行皇帝登基、元旦、万寿节(皇帝生日)等大典的 地方。后面是仁政殿,是常朝使用的殿堂。东面是太 后宫、太子东宫和东苑;西面为后、妃居住的寝宫。宫城中轴线正对天宁寺塔(完好保存至今,位于现在 北京市西南部)。中都的宫城前有大朝大安殿和后有日朝仁政殿两 座主殿,并没有按照隋、唐以降的外朝三大殿制度,后来的元大都宫殿也与此类似。P120-123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