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这些体量巨大的建筑相比,小小电话亭似乎“微不足道”,但是它的影响力和知名度甚至超过了其他作品,成为英国的象征之一,又被称为“街头艺术品”。作为一名设计师,斯科特给英国留下了这么多从大至小的“财富”,充分体现了自身的价值。
在斯科特的众多设计中,有一个明显特点,那就是高高耸立的塔楼,这其中蕴含着他的设计思想。l933年,他就任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主席时发表就职演说,主张在设计中用一根“中心线”兼顾技术的进步和人居质量的提高。我们从斯科特留下的代表作品中就能看到这种理念的痕迹,比如两座规模宏大、相距不远的热电厂和剑桥大学图书馆,他用哥特式的外观隐藏了建筑背后的工业和其他用途,这似乎很符合英国设计的主流。
我们可以把伫立在英国大街小巷的电话亭看成是“中心线”的单独运用,这可是加尔斯的“强项”,他在电话亭造型上做的最大改变就是把K1原来的尖顶换成了圆顶,看起来很饱满,而这一设计的灵感居然来自于一座坟墓。墓地的主人叫约翰?索恩(1753-1837),是英国新古典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以清晰的线条、简单造型的叠加、明快的细节和细腻的均衡见长,英格兰银行是他的代表作,这座建筑对后来的商业建筑产牛了广泛影响。
1815年,索恩给妻子在伦敦市中心、欧洲之星起点站附近的圣潘克勒斯教堂墓地设计好了坟墓,这块修建于1816年的慕地至今还完整地矗立在一片树林中,供人们瞻仰,后来作为家族墓地,索恩和儿子也葬于此。据说这是伦敦两座被列入一级名录的墓地之一,另外一座的主人是卡尔?马克思。现在,教堂用铁栅栏圈起一个直径约40米的园,位于中间的T字型墓地显得格外醒目和孤寂,墓碑被雕刻的石栏杆包围,上而则普加了两层大小不等的碑亭,最外面的便是电话亭的原型。
斯科特出生于1880年,当时索恩已经去世43年。年轻的设计师就是从前辈给自己设计的最后一座“建筑”里汲取了营养,把坟墓的主题造型移植到了电话亭的设计中,我们也可以认为他是用这种方式来表达对前辈的敬意。
电话亭造型借鉴传统,当然也要融入其他元素,斯科特巧妙地利用镂空的皇冠徽记解决了狭窄空间的通风问题,门窗上的小格子设计考虑的是如果有磨损,容易更换玻璃。在材质使用上,他原打算使用轻型钢结构,但是邮政部门可能从稳定性和牢固性角度考虑,坚持更换为铸铁。
在斯科特的最初设计中,K2并不是红色,也许是受到了墓地肃穆气氛的影响,外部是银色,内部是灰绿色。只是那时的伦敦还是世界著名的雾都,邮政部门觉得使用红色更好,这样能把这个立式的盒子与周围环境区别开来,特别是在紧急情况下,红色因为鲜艳而容易被识别。就这样一个来自基地的造型,加上喜庆的红色和各种小细节最终成就了伦敦标志性的电话亭。
……
展开
——田小刚 前驻英使馆公参和前教科文全委会秘书长
区别于普通流记和旅游指南,本书导示了一个我们似曾相识,但又缺乏深入了解的国度。作为一名调查记者和媒体研究学者,无论是英国社会文化,还是英国电视,作者始终以特有的视角和方式,孜孜不倦地采访、思考和感悟,去理解和接近现象背后的真谛,并与读者分享。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行动,看世界是为了明天的中国更美好。
——李栓科 《中国国家地理》社长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