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他们那一套:中国记者的英国社会观察和影像记录:a Chinese journalist's experience and images of the British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9605811
  • 作      者:
    周康梁著/摄
  • 出 版 社 :
    文汇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作者简介
  周康梁,高级记者、英国电视研究学者、牛津大学媒体研究员、威斯每斯物大学访问学者、电视主持人、专栏作家和图片摄影师。著有《做最牛的主持人:英国电视名主持和他们的节目》、《做最牛的主持人2:解码英国经典电视节目》、《做最牛的主持人3:大不列颠的电视行者》、《做严肃的电视》和《牛人牛语:中国学者牛津讲演求》(合著)等。
展开
内容介绍
  《他们那一套:中国记者的英国社会观察和影像记录》收录了让建筑诉说历史传奇、深入不列颠的步道、来自教堂墓地的灵感、巴士“路王”、温情罂粟花、不列颠的遗产、一座城市的三次奥运、浴火的城市、探访传奇之地、市政厅今昔、长高的天际线、从黑金码头到城市明珠等内容。
展开
精彩书评
  作者多次赴英访学,工作和研究之余,以亲身经历、职业敏感和细致观察捕捉到很多为人所忽略的细李,并在本书中进行了饶趣味的深度挖掘和图文并茂的展示,内容涉及英国的历史文化、城市建设、社区管理、法律法规和民风民俗等。站在不同背景下,进行换位思考,在促进中英之间跨文化交流与理解方面做出了有益尝试。 
  ——田小刚 前驻英使馆公参和前教科文全委会秘书长
   
  区别于普通流记和旅游指南,本书导示了一个我们似曾相识,但又缺乏深入了解的国度。作为一名调查记者和媒体研究学者,无论是英国社会文化,还是英国电视,作者始终以特有的视角和方式,孜孜不倦地采访、思考和感悟,去理解和接近现象背后的真谛,并与读者分享。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行动,看世界是为了明天的中国更美好。 
  ——李栓科 《中国国家地理》社长总编
展开
精彩书摘
  和这些体量巨大的建筑相比,小小电话亭似乎“微不足道”,但是它的影响力和知名度甚至超过了其他作品,成为英国的象征之一,又被称为“街头艺术品”。作为一名设计师,斯科特给英国留下了这么多从大至小的“财富”,充分体现了自身的价值。 
  在斯科特的众多设计中,有一个明显特点,那就是高高耸立的塔楼,这其中蕴含着他的设计思想。l933年,他就任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主席时发表就职演说,主张在设计中用一根“中心线”兼顾技术的进步和人居质量的提高。我们从斯科特留下的代表作品中就能看到这种理念的痕迹,比如两座规模宏大、相距不远的热电厂和剑桥大学图书馆,他用哥特式的外观隐藏了建筑背后的工业和其他用途,这似乎很符合英国设计的主流。 
  我们可以把伫立在英国大街小巷的电话亭看成是“中心线”的单独运用,这可是加尔斯的“强项”,他在电话亭造型上做的最大改变就是把K1原来的尖顶换成了圆顶,看起来很饱满,而这一设计的灵感居然来自于一座坟墓。墓地的主人叫约翰?索恩(1753-1837),是英国新古典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以清晰的线条、简单造型的叠加、明快的细节和细腻的均衡见长,英格兰银行是他的代表作,这座建筑对后来的商业建筑产牛了广泛影响。 
  1815年,索恩给妻子在伦敦市中心、欧洲之星起点站附近的圣潘克勒斯教堂墓地设计好了坟墓,这块修建于1816年的慕地至今还完整地矗立在一片树林中,供人们瞻仰,后来作为家族墓地,索恩和儿子也葬于此。据说这是伦敦两座被列入一级名录的墓地之一,另外一座的主人是卡尔?马克思。现在,教堂用铁栅栏圈起一个直径约40米的园,位于中间的T字型墓地显得格外醒目和孤寂,墓碑被雕刻的石栏杆包围,上而则普加了两层大小不等的碑亭,最外面的便是电话亭的原型。 
  斯科特出生于1880年,当时索恩已经去世43年。年轻的设计师就是从前辈给自己设计的最后一座“建筑”里汲取了营养,把坟墓的主题造型移植到了电话亭的设计中,我们也可以认为他是用这种方式来表达对前辈的敬意。 
  电话亭造型借鉴传统,当然也要融入其他元素,斯科特巧妙地利用镂空的皇冠徽记解决了狭窄空间的通风问题,门窗上的小格子设计考虑的是如果有磨损,容易更换玻璃。在材质使用上,他原打算使用轻型钢结构,但是邮政部门可能从稳定性和牢固性角度考虑,坚持更换为铸铁。 
  在斯科特的最初设计中,K2并不是红色,也许是受到了墓地肃穆气氛的影响,外部是银色,内部是灰绿色。只是那时的伦敦还是世界著名的雾都,邮政部门觉得使用红色更好,这样能把这个立式的盒子与周围环境区别开来,特别是在紧急情况下,红色因为鲜艳而容易被识别。就这样一个来自基地的造型,加上喜庆的红色和各种小细节最终成就了伦敦标志性的电话亭。
  ……
展开
目录
前言:带着好奇心上路 
让建筑诉说历史传奇 
深入不列颠的步道 
来自教堂墓地的灵感 
巴士“路王” 
温情罂粟花 
不列颠的遗产 
一座城市的三次奥运 
浴火的城市 
探访传奇之地 
市政厅今昔 
长高的天际线 
从黑金码头到城市明珠 
探索世界的知识 
公众的免费课堂 
吸烟违法 
酒醉英伦 
伦敦治堵 
“自讨苦吃”的公仆们 
乡村撒切尔 
拯救博勒市场 
身边的绿色空间 
苏格兰场的公共安全教育 
一扇通向英国社会的窗口 
客居英国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