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谢老师,您好,我想问一下,您刚才提到的单位问题。您说一个人出现是以一个单位的身份出现,那么这种单位会决定个人的身份,个人的福利,或者它的政治生活地位。那么我想问的是,他会不会影响到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因为我之前读费孝通先生《差序格局》的一篇文章,他说中国人思考问题是从个人出发的,从个人的利益出发,那么您刚才提到的单位,让我想到特别像西方社会现在的一种团体格局,那么您说的这种单位会不会影响到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就是说改变原来中国这种差序格局中从个人利益出发的一种思维方式。
谢宇:我觉得个人思维方式在经典的经济学来讲,是普遍现象,每一个人从个人的角度来看问题。我认为中国不同的地方,就是人事关系比较复杂,亲戚朋友这些属性,也是多层次性的,非常复杂。假如说一个中国人和一个美国长大的中国人在一起,见到洋人的时候,会把洋人认为是他人或者是自己人更明显。等到不同的场合,假如说一个北大社会学和北大经济学的人在一起,清华会有属性,他的属性变成北大的一个属性。北大内部的话,在一个系里面不同学派甚至不同的场合,他们的之间的关系是不同的,是根据社会情景变化的,所以会不会影响他们的思维,我觉得会有影响的,实际上已经影响到很多了。
我讲几个例子,你可以发现有一些学者、一些企业唱高调。比如说我怎么怎么爱北大,你仔细想一想,这些人可能真的需要北大。很多人说我爱谁爱谁,很多程度上是需要那个东西,就是说唱高调唱的越多的,我爱怎么样,他可能更需要这样的东西,加入个人身份,如果不需要的话,他可能就不需要唱这个高调。因为他的生存、他的工作、他的发展、他的荣誉和他的地位可能就需要这样的高调。所以说,很多强调属性的人,把这种集体利益、把其他的公共利益讲的很高的人,他们的利益和公共利益是有关系的。
问:老师,您好,我问您一个问题,刚才您讲单位效益是影响收入不平衡很重要的因素,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是属于自由职业者,他们不属于任何单位,而他们收入差距也越来越大,我不知道您有没有考虑到这部分人群因素?
谢字:问的很好,实际上单位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单位在变,中国情况也在变,传统的单位也在变,所以你讲的实际上是两个问题,一个有很多人逐渐地离开传统单位。还有一种人,比如说泛单位,以前国企事业单位,现在泛单位,比较大的私有企业或者是国外的企业,实际上也有单位的特征,有的时候可以看到,它们也有福利,有很多理发店,也提供住宿、饮食,有专车,实际上一些私营企业或多或少不同程度上继承了单位的特征,我认为,单位特征不仅仅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产物,一定程度上还是传统理念的产物,我帮你做,你要管吃管穿,管基本的生活。所以,有一部分单位不是传统的单位,但是它们也具有传统单位的特征。实际上,没有单位,对国家来讲,也是一个负担。所以现在这些没有单位的人,经常把他纳入单位。我上次碰到一个朋友,他就讲现在文化局,很想管一部分人,自由职业的人就是艺术家,很多艺术家是有单位的,而有一部分是没有单位的,这些没有单位的艺术家怎么管理,我刚才讲的,政府也好社会也好,习惯把人划成单位的一部分,所以没有单位的人,国家的管理和关注,实际上逐渐增加了,我们以后更重视这方面的研究。但是另外一方面,很多习惯把他们强制性地纳入一种单位,比如说公安局假如有事情,还是问你是什么单位,要找你单位等等,这种现象还是有,随着变化,以后这样的人越来越多,传统的单位和以前的单位不一样。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