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立法后评估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10109862
  • 作      者:
    汪全胜等著
  • 出 版 社 :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作者简介
    汪全胜,1968年生,安徽桐城人。法学博士,山东大学(威海)法学院教授,山东大学法学理论专业立法学研究方向博士研究生导师,山东大学(威海)法学院院长。主要学术兼职有:山东省法理学会副会长、山东大学(威海)立法研究中心主任等;曾先后获得安徽省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山东大学(威海)学科带头人、山东大学(威海)教学名师、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学术骨干、山东省十大中青年法学家、教育部新世纪人才等荣誉称号。
    主要研究方向为立法学、宪政理论、法学理论。近几年,独立承担国家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1项、其他省部级项目1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4部:《法律绩效评估机制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立法听证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立法效益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与《制度设计与立法公正》(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在《政法论坛》、《法律科学》、《法制与社会发展》、《现代法学》、《法商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一些论文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或人大复印资料《法理学、法史学》转载或摘录。
展开
内容介绍
    《立法后评估研究》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立法后评估法律制度的学术专著。
    立法后评估也称立法回头看,一般是指在法律法规制定出来以后,由立法部门、执法部门及社会公众、专家学者等,采用社会调查、定量分析、成本与效益计算等多种方式,对法律法规在实施中的效果进行分析评价,针对法律法规自身的缺陷及时加以矫正和修缮。立法后评估是我国法治建设进程的必然产物和重要环节。
    《立法后评估研究》不仅对立法后评估的历史背景、概念、类型等基础理论问题予以全面阐释,而且对立法后评估的主体、程序、方法、对象选择、回应机制等立法后评估的操作机制进行了详细考察和重点剖析。全书理论丰厚、逻辑严谨、文字流畅,其中提出的诸多观点和可操作性建议对建立与完善我国立法后评估制度,进而促进立法水平的提高和健全社会主义法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展开
精彩书摘
    (二)立法后评估报告与法律完善措施的实现
    立法后评估报告中提出的关于法律的立、改、废建议,假如立法机关通过一定的程序,对法律作出了立、改、废的决定,那么立法机关的决策与立法后评估报告中的立法建议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在实践中,主要有两种表现:一是立法后评估报告中提出的立法建议被立法主体所采纳,立法评估报告中的立法建议与立法机关的立法决策一致,实现了立法后评估报告的立法建议与立法机关的立法决策的完美结合。如国务院办公厅于2007年2月25日印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行政法规规章清理工作的通知》,决定对现行行政法规进行一次全面清理。2008年1月15日温家宝总理签署第516号国务院令公布《国务院关于废止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该决定规定:“为了更好地适应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要求,国务院对截至2006年底现行行政法规共655件进行了全面清理。经过清理,国务院决定:一、对主要内容被新的法律或者行政法规所代替的49件行政法规,予以废止。二、对适用期已过或者调整对象已经消失,实际上已经失效的43件行政法规,宣布失效。”这样的结果就是国务院法制办对现行655件行政法规清理所作出的评估结论。
    另外一种是立法后评估报告中提出的立法建议与立法机关的立法决策有一定的差距,并不是立法后评估报告中提出的立法建议都被立法机关所吸收。
    那么,立法后评估报告中的立法建议能否被立法机关的决策所吸收决定于哪些因素呢?我们认为,有这样的一些因素:
    其一,立法后评估主体。前面探讨了当立法后评估主体同时是立法提案主体或本身是立法主体的组成机构的话,则立法后评估中的立法建议能够更有效率地进入立法议程或者得到立法机关的重视。如国务院法制办对行政法规的清理,它就不同于其他主体的评估,它的清理能够得到立法主体即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因此,它的评估建议与立法机关的决策高度协调一致起来。
    ……
展开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立法后评估的基础理论
第一节 立法后评估制度兴起的历史背景
一、立法后评估兴起的过程
二、西方国家立法后评估兴起的历史动因
三、我国立法后评估兴起的深层根源
四、我国立法后评估兴起的直接动因
第二节 立法后评估的概念
一、立法后评估内涵的界定
二、立法后评估与立法评价(估)、执法检查
三、立法后评估与法律绩效评估
第三节 立法后评估的制度基础
一、立法后评估的宪法基础
二、立法后评估的正式制度基础
三、立法后评估的非正式制度基础
四、结语:进一步完善立法后评估的制度基础
第四节 立法后评估的类型
一、正式评估与非正式评估
二、内部评估与外部评估
三、短期评估、中期评估与长期评估
四、宏观评估、中观评估与微观评估
五、定量评估与定性评估
第五节 立法后评估的原则
一、确立立法后评估原则的必要性
二、立法后评估的一般原则
三、立法后评估的特殊原则
四、立法后评估原则的功能
第六节 立法后评估的功能
一、立法完善的功能
二、资源配置的功能
三、责任约束的功能
四、公众参与的功能
五、法律宣传的功能
六、执法监督的功能

第二章 立法后评估的主体
第一节 现行立法后评估主体的考察
一、现行立法后评估主体的基本形式
二、立法后评估主体的类型及其价值取向
三、现行立法后评估主体的单一性及其困境
四、多元化立法后评估主体的建构之路
第二节 立法后评估的“利益相关者”模式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源起
二  “利益相关者”立法后评估模式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三、立法后评估“利益相关者”的范围
四、立法后评估“利益相关者”模式的操作规程
……
第三章 立法后评估的对象
第四章 立法后评估程序
第五章 立法后评估的内容
第六章 立法后评估的方法论
第七章 立法后评估的指标体系
第八章 立法后评估结果及其回应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