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美国“阴谋”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1318831
  • 作      者:
    刘洪著
  • 出 版 社 :
    中国华侨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编辑推荐
  新华社驻美记者刘洪四年心血,告诉老百姓一系列事件的幕后。<br />   提供不一样的答案,讲述你不知道的始末。<br />   为真实而辩。<br />
展开
作者简介
  刘洪,江苏张家港人,毕业于南京大学,国际新闻领域资深记者。曾深入第一线采访过阿富汗战争、巴以冲突、中亚动荡等重大国际事件,2006一2010年担任新华社驻华盛顿记者。现任《环球》杂志副总编辑。<br />   多次为新华社撰写国际时评,并应邀在《瞭望东方周刊》《环球》《经济参考报》等报刊开设专栏,著有《金融大博弈》《和沙龙做邻居》《战地36天》《穿越炮火的眼睛》等书籍。
展开
内容介绍
  新华社驻美记者刘洪四年心血,告诉老百姓一系列事件的幕后。<br />   提供不一样的答案,讲述你不知道的始末。<br />   过去几年,在人民币汇率、知识产权保护、贸易顺差、中国的责任和义务等许多问题上,中国面临了一轮又一轮的质疑。在美国,翻开报纸,有对中国的批评;打开电视,有对中国的攻击;日常闲聊,更不乏对中国的误解。<br />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正常的批评让我们警醒,但一些莫须有的攻击、责难乃至妖魔化,伤害的是中国和中国人的海外形象,进而危及中国的国家利益。作为一个中国人,作为一名中国记者,我有责任、有义务对诬蔑之辞予以抨击,对不实之言予以澄清,为中国的正当利益辩护。<br />
展开
精彩书摘
<p>  白宫对中国记者设置的壁垒<br />   背后故事<br />   在美国当记者的4年期间,我曾多次进入白宫采访。但每次都非常麻烦,需要事先和白宫联系好,然后带上护照和记者证(美国国务院颁发),接受安检,最后,在白宫新闻官员陪同下,才能进入到新闻发布室。一个环节都不可缺少。<br />   安检自然需要,白宫毕竟是美国总统的所在地,万一放进个恐怖分子,美国特勤局自然是吃不了兜着走。但&ldquo;9 11事件&rdquo;后,白宫不愿再给中国记者颁发白宫的记者证,却有点匪夷所思。这徒然增加了双方的误解,使得中国记者每次采访前,都需和白宫官员反复沟通。而且,很多次,不管怎么沟通,白宫就是&ldquo;铁将军&rdquo;把关,就是不让中国记者进。<br />   假如,中国也以如此态度拒绝驻华的美国记者,结果会怎么样?<br />   我知道很多人可能会猜度:你毕竟是官方新华社的记者,而官方记者,都可能负有&ldquo;特殊使命&rdquo;&hellip;&hellip;<br />   太看重我们了。我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记者,不负有任何特殊的、与新闻采访有差别的使命。<br />   白宫对我们中国记者的防范,在我看来,很大程度上,不过是&ldquo;冷战思维&rdquo;的一种延续。对这一点,与我们接触最多的美国国务院官员也表示很不解。他们私下也说,他们和白宫官员反复沟通:白宫对中国记者开放一点,又会怎么样呢?<br />   跟中国政府总是抱怨美国媒体对中国妖魔化一样,美国官员也常指责中国媒体对美国片面报道。两国媒体可能都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但具体到美国方面,你总是以新闻自由自诩,却不让中国普通的记者享受与其他国家记者同等的待遇,进入白宫进行正常的采访,这又怎么要求中国媒体&ldquo;全面&rdquo;报道美国呢?<br />   正文<br />   经济学上,有贸易壁垒和非贸易壁垒。前者是贸易政策,摆在明面上的,第几条第几条,硬邦邦的规定,就是限制进口。达到目的的同时,也容易被人抓住把柄。<br />   后者是台面下的,嘿,我允许你货物进来,但对不起,本国资源有限,请所有货物都去某港口过关,偏偏那个港口就一个过关员,再卖力也忙不过来,货物一样得烂在码头上,而且你有意见还没处提。<br />   在美国,进出白宫采访,中国记者就似乎享受了&ldquo;非贸易壁垒&rdquo;的待遇。<br />   2006年,我到华盛顿当常驻记者,在美国国务院外国记者中心办记者证时,主管东亚事务的普赖斯女士提醒,国务院的记者证在美国各地通用,但如果经常去白宫和国会采访,那对不起,&ldquo;你需要在那里另办证件&rdquo;。<br />   或许看到我们的疑虑,普赖斯也说了:&ldquo;我知道你们有一些疑惑,你们现在要去白宫,确实有一些麻烦&hellip;&hellip;&rdquo;<br />   &ldquo;按照规定,进出白宫的外国记者必须是美国公民。&rdquo;她补充说。<br />   问题就出在这儿。<br />   中国常驻美国记者自然不是美国公民,因此也就无法得到进入白宫的长期采访证。更让人气恼的是,一些突发活动或重大事件,其他国家记者去没问题,唯独中国记者不能去,即便能去,咳,中间麻烦不少。<br />   白宫新闻是重要新闻中的重要新闻,文字记者尚且好一些,可通过网络观看或索取相关资料,但摄影记者只能徒呼奈何。在四年华盛顿记者生涯的最后一年,摄影记者老吕就只能望白宫兴叹,在去年回国前未能再踏进去一步。<br />   老吕也说,他每次交涉,白宫官员总是这样说,欢迎来采访,但因为你不是美国公民,所以每次来之前,你必须有陪同,也就是说,必须有新闻官员陪同你进来。<br />   &ldquo;但白宫外国记者联系处也说了,他们就那么几个人,怎么可能为了中国记者而停下手中的工作呢?&rdquo;在老吕眼中,这是针对中国记者的&ldquo;第二十二条军规&rdquo;。<br />   有记者跟白宫官员交涉,问:&ldquo;你们这样的做法是不是就不想让中国记者采访?&rdquo;对方回答说:&ldquo;我没有这个意思,那可是你说的。&rdquo;<br />   最糟糕的是,白宫有时还会玩&ldquo;太极推手&rdquo;。<br />   &ldquo;有时候,刚和白宫联系时,说可以过去,等去到那里,又说不可以了,说这是里面特勤局的规定。&rdquo;老吕很气愤,&ldquo;有的时候完全就是在浪费我们的时间。&rdquo;<br />   其实,不仅我们,普赖斯女士也有一些困惑:你限制中国记者干什么呢?中国记者是最守规矩的,最不可能是恐怖分子了。<br />   难道是间谍人员?天地良心,我们就干着最简单的新闻工作。一向最在乎新闻自由的美国总统,他的官邸却不让中国记者进行最普通的采访活动。<br />   这真是非常有意思的反讽。<br />   &ldquo;己所不欲,勿施于人。&rdquo;也许,大家对美国期望太高了。<br />   据说,有中国记者向白宫发出了交涉抗议信,但从最终的结果看,白宫的&ldquo;太极功夫&rdquo;让信笺石沉大海。普赖斯也说,国务院也和白宫交涉过,希望后者有所改进,但这&ldquo;需要时间&rdquo;。结果,就一直&ldquo;需要时间&rdquo;。<br />   那白宫对中国记者说&ldquo;不&rdquo;,究竟是什么原因?有人说,或许,就因为你代表的是中国。日本记者可进,德国记者可进,中国记者就不行。国家之间,朋友或者不是朋友,分得一清二楚;或者,中国地位特殊,美国自然也顺带对中国记者另眼看待。<br />   对中国的防范随处可见,在美国国务院外国记者中心办记者证时,桌上正放着最新一期的《防务新闻》,头版的大半个版面都是讲中国的威胁。<br />   浏览了一下报道的导语,好家伙:中国最迟在明年(2007年)即将部署第一枚&ldquo;东风卅一A&rdquo;洲际飞弹,射程达11000千米,可攻击华盛顿、纽约等美国本土东岸重镇。预计中国将部署60枚,每一枚的威力是广岛原子弹的50倍。<br />   我跟普赖斯开玩笑说:&ldquo;是不是总是拿中国做新闻话题?&rdquo;<br />   普赖斯也笑了,很狡黠地回答:&ldquo;现在你们中国太重要了,不是吗?&rdquo;<br />   本文发表于2006年10月<br /> <br />   巴菲特调侃美对华妖魔化<br />   背后故事<br />   在美国,看到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中批评中国,大可不必太奇怪。因为这属于&ldquo;大方向正确&rdquo;,中国就是美国的出气筒,就好比冷战时的苏联、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日本。<br />   美国需要有一个&ldquo;假想敌&rdquo;。虽然在这个世界上,和美国交恶的国家不少,但论块头和实力,至少在&ldquo;后金融危机时代&rdquo;,这个&ldquo;假想敌&rdquo;非中国莫属。对一些政客来说,&ldquo;逢中必反&rdquo;更成了高支持率的保证,何乐而不为。<br />   当然,这种闹剧,明眼人也都看在眼中。在资本市场神目如电的巴菲特,也就忍不住要调侃一番了。对中国而言,这其实也是公道话。<br />   在人际关系中,我总铭记这句格言:&ldquo;哪个人前不说人,哪个背后没人说。&rdquo;人与人之间如此,国与国之间也是这样。最在意别人嚼舌头的,往往是本身不够自信。如果有充分自信,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有时也不必太在意外界的飞短流长。<br />   正文<br />   2011年春,巴菲特访问印度时,被问及如何看待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这位已过八旬的亿万富翁应声答道:&ldquo;在美国,每当有什么事不对劲的时候,人们不是责备华尔街和华盛顿,就是责备中国。&rdquo;<br />   一语道破天机!让人不得不对巴菲特翘大拇指&mdash;&mdash;很多人钦佩巴菲特,不仅仅是股神具有目光如电的投资才华,还在于其嬉笑怒骂但不乏真知灼见的睿智言辞。譬如,在金融危机爆发前,巴菲特就笑言:&ldquo;只有在落潮时,才知道哪些人是在裸泳。&rdquo;譬喻生动,入木三分。而此番评点,则是另一个范例。<br />   骂华盛顿自然有道理。在美国,少有人不骂华盛顿的,就像西方人常说的那样&mdash;&mdash;&ldquo;政府不是供人赞美的,而是作为批评对象存在的。&rdquo;发生灾难了,政府该骂,为什么没有提前防范好;救灾迟延了,政府更该骂,为什么事情这样一团糟;民众失业了,政府仍该骂,你承诺的就业岗位在哪里;环境恶化了,政府还是该骂,如此罔顾民意,你让我们怎么活?<br />   华尔街该骂,也有其传统。金融大亨们家财万贯,却大多挥金如土、贪婪成性。在金融危机前,华尔街的高薪就是美国舆论抨击的目标。国际金融危机更让美国人对华尔街出离愤怒,因为正是这些大亨的贪婪冒险将美国经济拖至灾难边缘,让无数美国人陷入失业痛苦;但为了救助华尔街,美国政府还不得不动用千亿美元的纳税人钱,而大亨们却借机抓着金色降落伞悠然离开。<br />   但怎么就骂起中国了?中国人很委屈,我们辛辛苦苦生产那么多物美价廉的产品给美国人享用,我们把美元一点一点地积攒下来,以极低的利率借给美国人消费。中国没有华尔街的贪婪,也无华盛顿的职权。中国从不给美国添麻烦,但美国却总是给中国找麻烦。事实就像《金融时报》不久前一篇评论文章中说的那样:&ldquo;一提到&lsquo;中央王国&rsquo;,西方媒体就没有一句好话。&rdquo;<br />   所以,也难怪巴菲特要调侃了。要说某些美国人对中国没有一点妖魔化,显然是不符合事实的。当然,我们也知道,被美国妖魔化的,也不只有中国。时光倒退三十年,经常被美国人嘲弄讽刺的,则是中国的邻国日本。当时美国媒体的许多政治漫画,主角都是&ldquo;丑陋的日本人&rdquo;。<br />   先是日本,后是中国。原因何在?不过是当时的日本和现在的中国的经济都在快速崛起,而作为世界老大的美国难免就有失落之感。哈佛大学教授弗格森近来在一篇题为《世界将沿着中国轨道而行》的文章中就认为,美国的种种怪诞心理,不过是对中国崛起感到难以接受,&ldquo;新生&rdquo;力量对&ldquo;没落&rdquo;力量造成的困境,总是让&ldquo;没落&rdquo;力量感到痛苦的。<br />   一旦痛苦了,就难免会报以幽怨的目光,一有问题,就猜疑是中国搞的鬼。对中国的经济政策,自然也总是吹毛求疵。在意识形态上,基于对&ldquo;神秘中国&rdquo;和&ldquo;共产中国&rdquo;的疑虑和成见,当需要转移焦点时,某些美国人士更乐于打中国牌。对他们来说,指责中国反正有益无害,何乐而不为。<br />   妖魔化中国的结果,自然是扭曲了中国在世界的形象,也在事实上使不少中国民众对西方某些国家持反感态度。这并不是说西方人不能批评中国,但作为一个中国人,听到西方动辄对中国横加指责,尤其是一些空穴来风、上纲上线且事关主权、尊严的指责,不产生反感才怪。这其实也正是西方所谓的&ldquo;中国民族主义抬头&rdquo;的滥觞之一。<br />   所以,当听到西方人指责华盛顿和华尔街时,中国人其实也不必太激动,因为下一个就轮到中国了。当然,中国也别太愤怒,批评总是有的,华盛顿和华尔街都能容得,泱泱大国还容不得?中国更别太过激,信以为真并强硬反对,则让妖魔化找到了市场,降低了自己身份。公道自在人心,如果身子正,就不怕影子歪,在中国澄清真相的同时,也自然会有像巴菲特这样的智者的公道之言。<br />   本文发表于2011年4月<br />   &hellip;&hellip;</p>
展开
目录
序 为真实而辩<br /> 第一部分&nbsp; 中国没有错<br /> 1 白宫对中国记者设置的壁垒<br /> 2 巴菲特调侃美对华妖魔化<br /> 3 《华盛顿邮报》上的&ldquo;反华&rdquo;广告<br /> 4 华为遭遇美国&ldquo;潜规则&rdquo;<br /> 5 面对&ldquo;独秀论&rdquo;捧杀 中国要有&ldquo;主心骨&rdquo;<br /> 6 警惕&ldquo;中国责任论&rdquo;中的&ldquo;红白脸&rdquo;<br /> 7 《华尔街日报》误读了中国<br /> 8 &ldquo;政治瞄准镜&rdquo;下的中国<br /> 9 美对华&ldquo;抱怨式外交&rdquo;行不通<br /> 10 警惕美国泛起的&ldquo;经济民族主义&rdquo;<br /> 11 从加州月饼争执看中美&ldquo;文明冲突&rdquo;<br /> 12 蛮不讲理的克鲁格曼<br /> 13 年:中国人均GDP是欧盟的两倍?<br /> 14 假如中国输美产品倒入太平洋<br /> 15 应对贸易摩擦,中国须有勇更有谋<br /> 16 外交败笔正凸显美国的金融霸权<br /> 17 我与美国商务部长关于保护主义的对话<br /> 18 美国国会里有多少&ldquo;涉华提案&rdquo;<br /> 19 美国媒体为何&ldquo;集体失语&rdquo;<br /> 20 &ldquo;中德国&rdquo;概念背后的玄机<br /> 21 美国是否在狂印美钞<br /> 22 外企老总批评中国为哪般<br /> 第二部分&nbsp;&nbsp; 一个真实的中国<br /> 1 美国高官的&ldquo;中国背景&rdquo;<br /> 2 美国人的&ldquo;当官恐惧症&rdquo;<br /> 3 伯南克成了华盛顿角斗场的替罪羊<br /> 4 丰田章男美国国会山挨训记<br /> 5 盖特纳&ldquo;魅力攻势&rdquo;背后的无奈<br /> 6 格林斯潘能否被&ldquo;三七开&rdquo;<br /> 7 巴菲特的&ldquo;寒酸&rdquo;住宅<br /> 8 奥巴马痛斥与拉斯维加斯之殇<br /> 9 AIG奖金事件中的情与法<br /> 10 希拉里&ldquo;发飙&rdquo;与美国政坛的<br /> 主配角之争<br /> 11 华盛顿和华尔街:现实版的&ldquo;猫鼠游戏&rdquo;?<br /> 12 美国图书馆一本迟还31年的书<br /> 13 死后,他们是一道风景<br /> 14 报业衰落与《华盛顿邮报》的公关危机<br /> 15 第三世界已成为历史?<br /> 16 美国首都华盛顿的怪事<br /> 17 美国政府&ldquo;救命钱&rdquo;缘何成了&ldquo;紧箍咒&rdquo;<br /> 18 沃尔玛贪&ldquo;小便宜&rdquo;的教训<br /> 19 麦道夫&ldquo;庞氏骗局&rdquo;的警钟<br /> 20 美国年度热词暗藏机锋<br /> 21 希拉里怒斥格林斯潘为哪般<br /> 22 伯南克故居沦为&ldquo;法拍屋&rdquo;<br /> 23 一条5400万美元的裤子<br /> 24 油价飙升是美国的核心利益?<br /> 25 樱花飘飞华盛顿<br /> 26 奥巴马打造&ldquo;岩上之屋&rdquo;<br /> 27 美国人真能学会中国的传统美德?<br /> 28 华盛顿的坏习惯<br /> 29 美国别墅为什么只卖1美元<br /> 第三部分&nbsp;&nbsp;&nbsp; 中国怎么做<br /> 1 美国外交官怎么搞不定中国的驾照<br /> 2 当美国人关注起中国&ldquo;关系学&rdquo;<br /> 3 奥巴马的美中竞争情结<br /> 4 中国官员应勇敢走上外国演讲台<br /> 5 当悍马成&ldquo;中国品牌&rdquo;<br /> 6 美国大学的&ldquo;待客之道&rdquo;<br /> 7 看车还是看美女<br /> 8 &ldquo;中国制造&rdquo;凭什么在国外比国内便宜<br /> 9 再谈&ldquo;中国制造&rdquo;凭什么国外比国内便宜<br /> 10 奥巴马引用中国格言暗藏深意<br /> 11 中国的国际品牌在哪里<br /> 12 &ldquo;中国制造&rdquo;广告可以做得更好<br /> 13 一曲《茉莉花》后的文化惰性<br /> 14 对股市&ldquo;春江鸭&rdquo;的大棒<br /> 15 从美国国情咨文看中国影响力<br /> 16 中国对外国车商太手软了<br /> 17 贻笑大方的&ldquo;租白人撑门面&rdquo;<br /> 18 南京大屠杀纪念中的缺憾<br /> 19 看,白宫门外的小摊贩<br />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