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绝对不是偶然的,只要把阿尔及利亚和苏伊士运河局势结合起来看就不难品出其中的奥妙。当时法国军队在阿尔及利亚实行的“分区控制”战术已经取得了相对的成功,法国军方因此对阿尔及利亚战局的态度开始转为乐观,认为在阿尔及利亚国内战场上,民族解放阵线很快就可以被打垮;而另一方面,查获埃及援助民族解放阵线的武器,让法国抓住了一直想要的借口,可以放手发动推翻纳赛尔的军事行动了。纳赛尔一旦被消灭,民族解放阵线的外部支持也将不复存在。相当一部分法国人认为,既然法国很快就能赢得阿尔及利亚战争的胜利,那与民族解放阵线之间的谈判就没有继续进行下去的必要了。对法国而言,绑架本·贝拉无异于自绝退路和破釜沉舟。因此,不管摩勒政府是否对绑架事件知情,在客观上法国都选择了一条孤注一掷和背水一战的“不归路”,把全部的赌注都压在了苏伊士运河一战之上。
3.2.2.2阿尔及利亚因素与“苏伊士运河危机”之后的美法关系
通过上述对苏伊士运河战争爆发前法国政策中的阿尔及利亚因素的研究和分析我们不难发现,阿尔及利亚战争是法国最终决定对埃及实施军事打击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阿尔及利亚因素对苏伊士运河危机的影响是直接的、立竿见影的。相比之下,苏伊士运河危机对阿尔及利亚战争的影响则是间接的、缓慢的和潜在的,并没有在危机结束前后立即体现出来。苏伊士运河危机对阿尔及利亚战争的影响是通过“两步走”的方式来进行的:第一步是美国和法国都对彼此在苏伊士运河中的表现“大失所望”,以至于危机结束之后,法国开始尝试在许多方面采取独立于美国的政策,美国也开始改变原先“消极的中间偏右”的政策,而这种趋势的发展一直持续到1958年第四共和国的结束。第二步,当第五共和国建立后戴高乐把独立外交确定为法国的基本政策时,从1955年开始就一直牵扯了法国太多的人力、物力和精力的阿尔及利亚战争就必然要受到这种政策的影响。后来的事实也能证明,不但“独立外交”影响了法国的阿尔及利亚政策,而且阿尔及利亚战争也再次反作用于法国的“独立外交”。本节先谈“第一步”所涉及的内容。
10月30日苏伊士运河战争正式打响,一周之后英法就被迫停火,而在这个过程中美国始终没有支持过英法。英法发动对埃及的空袭之后,艾森豪威尔立即发表讲话,指责英法的行动是错误的;在轰炸之后举行的四次联合国安理会会议中,美国均要求以色列撤军,也没有对苏联提出的支持埃及的议案表示反对。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