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报》文章引用了哈佛大学华裔学生蔡珍妮的一篇论文《这学校亚裔太多了:种族化的知觉与认同之形成》。该文描绘了哈佛27名本部生和波士顿学院一名亚裔学生的认同问题。珍妮自己毕业于纽约市的牛校亨特高中,来到哈佛后发现,亚裔学生在种族上并不“团结”,那些亚裔学生认为“装白”是好事,说自己在尝试融入“白种人”学生的价值,在课外活动的选择上,就是和白入学生一起活动,逃避和亚裔学生在一起。对于这些亚裔学生而言,“装白”是一种很“酷”的事情。这与黑人群体不同,“装白”不是贬损了,而是“酷”,是好事。蔡珍妮在文章里说:“在黑人之间,‘装白’在社会地位上可说是一种侮辱,可‘装白’的亚裔却通常踞于社会上较受尊敬的地位。由于‘装亚’(表现得像亚裔)被等同于表现得像外国人或像个书呆子,在亚裔人之间‘装白’变成了骄傲的象征,而且被评价为有能力融入美国社会。虽然亚裔通常既‘装白’又‘装亚’,可是‘装白’的亚裔较能获得学校的课外地位,而课外地位通常使得他们获得名校的录取资格。”
这些“装白”的亚裔学生都经常自觉地避免有太多的亚裔朋友,他们把自己只结交白人朋友视为荣誉的标志。这与黑人同龄群体不同,黑人是优秀学生被排斥,成为“叛徒”,而亚裔学生则是主动“逃离组织”。当然,蔡珍妮的研究不可能代表整个亚裔学生,从统计学上说,抽样很有问题,样本只是哈佛的几个从美国各地牛校高中考上的不到30个亚裔学生,无法推广其结论。但是这种现象也确实比较广泛地存在。我也曾经遇到过一些这样的学生和“黄香蕉”。为了“装白”,极端地要摆脱自己的亚裔的一切,对“同我族类”更冷漠和蔑视的表现,确实有些病态。这是个“困局”,是一个非白人族类在美国这个自由国土上的天然“困局”。
人往高处走。以“盎格鲁·萨克逊”白人为主导的美国社会,认同主流和融入主流社会就是“往高处走”。以这样的标准看,“装白”并没有错。比如,在学校里拿好成绩,说一口标准的美国英语等。黑人同龄群体和亚裔学生的态度取向似乎是亚裔学生更可取。但是矫枉过正就不当了。
……
展开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郑也夫)
也夫兄的高足,做过我的助教,心想痴迷于学术已久。读了这篇手稿才知道,他还有着广阔的社会视野,深厚的人文关怀。若想了解海外社会学学子对时事采取的视角,所作的分析,《明尼苏达札汜》是开卷有益之作。
——英国明尼苏达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边燕杰)
陈心想,传奇中的淡定之人。他是农民出身,是吃不饱饭的那种,是读中学还没有见过公共汽车的那种。如今,他已在美国获得社会学博士,就职于高级研究所,沦文在国际知名的学刊上发表。饱学之士不难找,但懂得饿肚子是怎么回事的饱学之士则稀少得像个传奇。读陈心想的文章,先别忙着为其学识感叹。要看的,是他生活的跨度,是他怎么用人生酿造其学识。
——耶鲁大学博士,美国萨福克大学历史系副教授(薛涌)
著者阅世知世而不世故,博览群书然不书生意气,目光锐利但笔端温良理性。书中遍涉中美两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诸多热点问题,然观察思考均有坚实的学理基础,论理则又能联系现实,不凌空蹈虚。其“逍遥”于城乡、中西、古今之间的独特个人体验和心路历程亦足可见证时代的变迁轨迹。
——纽约州立大举奥尔巴尼分校博士,美国阿勒格尼学院历史系助理教授(伍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