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字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之一,约有三千年历史。
甲骨文中的福字,是装酒器具在神前的形状,因为古人用酒象征生活富裕。
现在的福字,由示、一、口和田组成。示,指神祉;田,指耕地、打猎;一字,按《说文》解释说:“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口字,《说文》说:“口,人所以言食也。”
在这个福字上,寄托了老百姓祈求得到田地,以满足温饱需求的愿望。
福字在《说文解字》一书中,列为“示”部,“示,天众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
通常人们认为,“福”即幸福、福气。《礼记》有日:“福者,百顺之名也。”也就是说,“福”有顺利、诸事如意的含义。
有人认为,平安长寿就是福,但也有人认为拥有足够的物质财富才是福,《韩非子》上讲“全寿富贵之谓福”,这是长寿加富贵的福观念。
《现代汉语词典》对福的解释是:福跟祸相对。
随着时代的进步,福字的内涵越来越丰富。《尚书·洪范》:“五福:一日寿,二日富,三日康宁,四日攸好德,五日考终命。”把福的形式和内容具体化了。
从对福字的解释来看,“福”在中国文化中的含义不是物质满足,主要是精神层面上的满足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有人不理解这一点,民谣中说“一口田,衣禄全”,就是把福的“示”部首写成“牢”(衣)字,认为衣食足了就是福。
慈禧太后也受到这种影响,有一次这么写,吓得被赐字的一位京剧名演员跪地不起,不敢拿走。幸好李莲英发现了这个错误,于是打了个圆场说:“太后的福气总比别人多一点,这点怎么能给你?!收回吧!”
慈禧也发现写错了字,于是顺着说:“嗯,这点我收回,另写一幅给你!”
对于福的理解与解释,也是与时俱进,因时而异。在太平盛世,所谓的全福就不仅仅只是祯祥,也不仅仅只是五福了。
《幽梦影》说:“值太平世,生湖山郡,官长廉静,家道优裕,娶妇贤淑,生子聪慧,人生如此,可云全福。”
这里所说的福,从五福发展到了六福,且此六福与古五福又不同,可以说是福的概念与时俱进的范例。
贴福字祈福的民俗来历说法甚多。
传说贴“福”风俗始于周朝姜子牙,即姜太公。当年姜太公封神时,封妻叶氏为穷神,并告诉她:“有福的地方你万万去不得,不然,将大难临头。除了有福的地方,你都可以去。”
百姓们听说后,从此,过年过节在自家贴上“福”字,以驱赶穷神的到来。寓意“福到我家”。
除了姜太公之说,还有马皇后之说。
传说,有一年京城举办灯会,欢庆元宵节。朱元璋微服出去私游,看到一户人家的马灯上,画一只马猴抱着一双绣花鞋哭。朱元璋认为这是讽刺马皇后的脚大,非常气愤,就在这家门上写一个“福”字,作为记号。
回宫后,立即吩咐锦衣卫,第二天早上按照他留下的记号把人抓来。
在历代皇后里,马皇后以贤德爱民著称,当她得知此事后,立即暗传旨意,告诉全城所有人家,必须在天亮之前,在门口写一福字。
第二天清早,朱皇帝派去抓人的人,发现家家都贴有福字,只有一户人家不识字,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命令就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急忙对朱元璋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
朱皇帝以为有理,遂下令放人,一场灾祸终于避免。从此,把福字倒贴,就成为习俗,流传至今。一褒,一贬,态度分明,可见百姓之心。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