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的交往一般都是快节奏的,取得机会往往都是一面之缘,有人认为只要精心研究客户或对象,把握住第一次见面的机会就OK了。但我的经验告诉自己,早于这个宝贵的第一次实战之前,有个更为重要的序曲,那就是打电话的第一声问候,但它总是被人们忽略。可能我是电台DJ出身的缘故吧,我对这一点特别在意。中国是礼仪之邦,从小我们就被教导如何坐立行走,成长中师长们又会告诉我们怎样待人接物,工作中我们也会特别关注社交礼仪。人们总是关注大的方向,对小的细节总是忽略不计。殊不知,决定成败的通常就是这样的细节。比如打电话的第一声“喂”就有很多讲究:微笑舒缓的“喂”,我们能够体会亲切友好;嗲嗲的一声“喂”,我们能够体会到亲密无间;底气十足的“喂”,能够表达出自信满满。压低嗓音的“喂”,表达的是神秘的语境,有“不能说的秘密”;短而急促的“喂”,说明忙碌,时间紧张;拉长音的“喂”,说明时间充裕,不急不躁;用四声音调的“喂”,表示不耐烦,情绪不佳;一连串的“喂,喂,喂”,除了说明信号不好之外,更能体现出说话人的不淡定,有繁杂事物处理……瞧瞧,我们随便列举,就有这么多的变化,可见这一声“喂”和人们的情绪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细心观察,恰当运用吧。在广州生活的时候,我经常叫外卖。小区附近的一家餐馆是我的最爱,味道好,送餐快。连续很长时间就只吃他们家的,都快成我的“御膳房”了。可是有天打电话过去,只因为订餐服务员的一声“喂”,我再也没有点过他们家的餐。电话接通后,“喂,喂,喂,喂,喂,喂喂,”一连串的七八个“喂”突突突突地像放机关枪一样向我喷射过来,还催促我说:“要什么,快点,快点……”一下就把我弄得不耐烦了,连吃饭的胃口都没有了。而在湖南的时候,同样也是一次订餐的经历,却截然不同。那时候,不敢吃辣椒的我,总算从朋友那里知道了一个台湾餐厅的电话,电话接通后一声嗲嗲的、软软的“喂”,把我整个人都电酥了,虽然是第一次通话,却没有一点的距离感,我感到一种老朋友般的熟稔和亲切,不由得对这家餐厅有了莫名的好感和期待。本打算偶尔尝试,却由于这声亲切、没有距离的“喂”,变成了老顾客,即使过去的路已经很熟悉了,还是故意先打电话过去,只为听到那一声亲切的“喂”,让它温暖独在异乡的我。除了研究“喂”的不同表达、反映出的不同情绪外,我会和哈日文化的朋友通话时说“摩西摩西”,和喜欢看韩剧的朋友说“呀啵呲呦”,这样会更好玩,甚至有时会模仿别人的“喂”,对朋友搞恶作剧,开心一下。比如有一次,我模仿电信自动语言系统给我的搭档打电话:“喂,您好!这里是中国电信语音服务,请问您是主持人小芳吗?确认请按1,不是请按2。”只听到电话那头的她按了一下,心中坏笑。“您有位好友叫任升吗?确认请按1,没有请按2。”又听到她按键的声音,我继续强忍住笑“今天录像,记得请按1,不记得请按2……已出发请按1,还在家请按2……”她依然配合按键,直到我实在忍不住大笑出声才暴露了我的恶搞。除了第一声“喂”之外,第一句称呼也很关键。很多人习惯于忽略这样的细节,总认为要把对方抬得高才叫尊重,所以经常把张董王总的挂在嘴边。随着年龄的增长,别人对我的称呼也发生了变化,但凡是接到电话中叫我“任总”、“任董”、“任老板”的,我都会下意识地觉得他们是来推销或是找我办事儿的,总是先抵触和警觉起来。所以将心比心,对别人的称呼也要好好斟酌、恰当运用才行,目的只有一个,别把距离叫远了,别把关系叫生分了。在工作中,我总是遇到小尴尬,领导们总是习惯隐去名字,叫小张、小李,而我的姓氏就完全不适合这个称呼。有位领导总是见面就大声叫我:“小任啊。”我总是觉得特别别扭,好像在说我是“小人”,但又不好直接叫领导改变称呼,于是后来他又叫我“小人”时,我笑脸相迎地说:“报告领导,我不是小人,我是君子!”他先是一愣,而后哈哈大笑,开始叫我“君子”了。可见,不同的称呼代表不同的关系,有距离的就叫总啊、董啊或直呼其名,关系好的去姓只叫名字,亲密的叫重叠的名字,你没听见热恋中的恋人之间的称呼都很特别吗,宝宝、贝贝、猫猫、狗狗、猪猪全上来了,那叫一个亲昵啊。最近我也给我爸妈取了特别的名字——“小心肝儿”和“小宝贝”,因为我妈妈刚做了肝病的手术,要小心好好调养,而我爸爸总是戴着耳机开很大声地听收音机,耳朵都有点儿背了,我们要提醒他好好保重身体。无论是第一声“喂”,还是第一声称呼,都很重要,不能说一定能成事,但好的开头一定能塑造出良好的第一印象,没准能抓住一个成功的机会呢.....
……
展开
记得有一次我要买相机 升哥拍着胸脯说:“这事儿交给我。”
没几天 ,他用了比市价低很多的价钱帮我买了最新款的相机 还送了块儿表。这就是东北孩子,心眼好、实诚 。
可能是因为都是离家在外,我很能理解这么多年他的拼搏和努力。遇到困难使劲儿想辙,但骨子里的倔强又越发的滋长。在这种“拧巴”中,升哥不停的转换着人生的角色,但每次都是那么耀眼。
很开心,升哥的书出版了,相信这会影响很多拼搏奋斗的孩子:努力就会有收获!
——《快乐大本营》主持人 吴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