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面对一件不确定的事的时候,有的人总是喜欢说“尽人事,听天命”。“尽人事,听天命”乍一听似乎带有一种消极的色彩,但其实并非如此,这句话非但不消极,反而隐含着一种逆境中的执著。我们知道,人生中并不是每件事都能按照我们的意愿进行,也不是每个愿想都能够通过我们的努力来实现,有的时候,处于一种极端恶劣的环境中,即使人再努力,结果很可能还是徒劳。在这种情况下,软弱的人选择的是放下手脚、听天由命,但坚强的人则不然,即使明知是徒劳、明知希望渺茫,他们仍然会去努力、去拼搏,而至于成不成功,他们是不放在心上的,这就是“但尽人事,且听天命”了。
民主斗士鲁迅先生就有一段这样的故事。20世纪初期,新文化运动正在北京如火如荼地展开,但作为北大的教授,鲁迅先生却好像置身事外一样,每天在他寄居的绍兴会馆中闲坐,没事儿就抄写一些古碑文、辑录些旧诗文作为消遣。
而当时,先生的好友,《新青年》杂志的编辑钱玄同正在为杂志筹稿,时常来先生处闲坐。有一次聊到先生的无所事事,钱玄同问道:“你抄了这些有什么用?”“没什么用!”先生回答,“那么,你抄它是什么意思呢?”“没有什么意思。”“我想,你可以做点文章……”钱玄同试探性地问先生,先生懂了他的意思,但环顾中国社会的境况,不禁叹息道:“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人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钱玄同反问。
面对钱玄同的反问,先生沉默了。是啊,先生一直苦于自己努力很可能是徒劳的,但是如果说到希望,那却绝是没有的,希望是在于将来,而不在于现在,不能因为自己的努力没有作用就说没有希望。于是先生终于答应了钱玄同的要求,迅速写完一篇文章交给了他,那篇文章就是著名的《狂人日记》。从此以后,先生便一发而不可收拾,毅然决然地走上了一条为“叫醒”中华民族而努力的坎坷之路。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