甬滩即“宁波滩簧”。早期叫“串客”,流行于浙东宁波及四明山地区。由于上海的宁波籍茶馆老板马德芳,看到上海工商界宁波籍人士增多,认为这一家乡曲艺能受到欢迎,有利可图,遂邀宁波艺人来沪献艺。清光绪十六年(一说是光绪六年)串客艺人邬拾来率杜通尧、黄阿元、李阿集等来沪作营业性演出,首演于小东门凤凰台和白鹤台等地。后来,宁波本地禁演“串客”,艺人纷纷向上海流动。“小热昏”于光绪初年从苏州传人。以唱时事新闻、滑稽小段、讲述故事等为内容。艺人有以卖梨膏糖为主业的,也有卖唱兼卖糖的。初在城隍庙演出,后又在河南路桥北堍天妃宫设点。当时记载称:沪上有种似说书非说书,似唱曲非唱曲之人,手持竹片二爿,沿街卖唱,俗称之日“小热昏”。其所唱之句,具属俚鄙,然亦有劝人戒烟、戒嫖、戒赌、戒酒等歌,于社会或未尝无益(王搜《海陬冶游录》)。宣卷由苏州、昆山等地传来,在清末的上海已进入市区并且流行,光绪二年成书的《沪游杂记》记有“妓家遇祖师诞日及年节喜庆事,或打唱、或宣卷,日烧路头”。其演唱内容不但吸收了滩簧、弹词的曲目及民间传说故事,而且曲调唱腔也吸收了宣卷调、滩簧曲调及时调,并用丝弦乐器伴奏,有“木鱼宣卷”和“丝弦宣卷”之分。另有上海南汇县周浦镇的艺人学了苏派宣卷,改用本地语言在浦东一带流传,成为了本地的沪派宣卷。此外,还有从浙江宁波流入的以宁波话吟唱的宁波宣卷,亦称四明宣卷。其宣卷艺人有的能兼唱四明南词,主要在宁波籍的富商大贾、社会闻人家中的喜庆堂会上演唱。隔壁戏,明清时已有,相传清嘉庆年间从苏州传入上海民间(清末上海已有表演形式相仿的扁担戏),清末已在上海城内流行,隔壁戏集戏曲、曲艺、口技、民间工艺于一体,有一人独演,也有二人合演,以幕作壁,幕布上开数洞,幕里演员(单人)要扮数人作有趣的对话,还要在幕后模仿各种角色声音,还把手伸出洞外作表演,如夫妻吵架、邻里纠纷等,所用言语较多采用各地方言,引入发噱。清顾禄《清嘉录》卷一记:“穹幕于壁,一人在幕中,作数人问答语,谓之‘隔壁戏”’。清人笔记小说记:“隔壁戏也叫口技,钻在桌幔里学各种声音。”沪语中把偷听、偷看邻里吵架称作“听壁脚”,似也源于此。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