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薄如纸与命如纸薄
欧阳天生:北方方言中有一个非常常见的词语叫作“瓷实”,意思是“结实”、“扎实”、“牢固”、“块头大”,亦作“瓷瓷实实”。第一次接 触这个词语,我感到非常纳闷,与金、银、铜、铁相比,“瓷”实在是易碎 品,人们为什么偏偏反其道而行之,要用这样一种易碎品来形容牢固、结实 或者扎实呢?姜宗福:不仅你困惑,连古人也很困惑。我查遍了所有典籍,也没能够 找到一种合理的解释。偶然间,我突然想起家乡一句俗话说,“缸里有粮,心里不慌”,瞬间恍然大悟。在百姓看来,瓷碗瓷碗,瓷就代表“饭碗”,民以食为天,碗里有饭心里才踏实,即为“瓷实”。后经过引申,便有了“结实”、“扎实”、“牢固”、“块头大”等意思。欧阳天生:我明白了,“瓷实”追求的是一种内在的牢固和结实。难怪 周世宗柴荣要追求一种“薄如纸”的柴瓷境界了——瓷虽薄,却装着天下民 生。姜宗福:柴荣和柴瓷一直是考古界的一个谜。据北宋大文豪欧阳修《归 田集》记载,“柴窑”的确存在。欧阳公生于1007年,终于1072年,离周世 宗在位的公元954年至959年不足百年。他知识渊博,见多识广,治学严谨,花了大半生精力独自撰写了《新五代史》,对后周的史实了如指掌,烂熟于 心。加上他官至副宰相,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应该见过“柴窑”的真器。学界一致公认他对“柴窑”的记载不仅最早,而且最可靠、最权威。但时至 今日,柴窑制品既没有发现实物,又没有发现窑址。欧阳天生:传说,柴瓷“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其实,用这十二个字来评价周世宗的品格倒是蛮恰如其分的。姜宗福:柴荣堪称五代十国期间照耀黑暗时代的一颗璀璨明星,历来被 史家誉为“五代第一明君”。他十五岁从军,二十四岁拜将,三十三岁称帝。在位短短五年间,他清吏治,惩贪腐,选人才,均田赋,整顿禁军,收购 民间铜器佛像铸币,奖励农耕,恢复漕运,兴修水利,废除曲阜孔氏家族的 免税特权,修订刑律和历法,考正雅乐,纠正科举弊端,搜求轶书,雕刻古 籍,大兴文教……实施了许许多多超越前人、启迪后世的非凡之举。如果不 是英年早逝,凭他在位五年半的文治武功,扫平天下、结束中唐以来两百多 年割据动荡、开辟新天地的人物必定是他,大宋的北方版图亦绝无丧失的可 能。欧阳天生:这和您前边谈到的赵匡胤封柴窑一事里的周世宗似乎判若两 人?姜宗福:历史就是如此诡异。人无完人。柴瓷装饰以玛瑙、柴器不准流 出皇宫的事情的确存在。一代明君为何独独对瓷器痴迷至如此“腐化”的地 步,的确令人费解。欧阳天生:对此,学界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柴窑为军窑。周世 宗几度北伐,欲一统山河,军队行军打仗需要大量的行军碗碟。因为缺铜,柴荣便下令以瓷代铜,大量烧制瓷碗、瓷碟。因为战争是最具毁灭性的,那 些瓷碗、瓷碟大都毁于战火,“柴瓷”便难得一见了。还有一种说法是,当 年佛教盛行,许多人为逃避徭役和赋税纷纷“出家”,大量金属被用来铸造 佛像,致使铜价上涨,钱币奇缺。周世宗果断下诏,采取抑制佛教、打击寺 院经济的措施,禁止私自剃度出家,拆毁寺庙数千座,勒令僧人还俗数十万,毁铜佛以铸币。“禁铜令”一出,周世宗率先垂范,下令皇宫除铜质法物、兵器外,其余铜质礼器、日用品和陈设器具尽皆交监铸币。宫廷过去使用 的铜质生活器具、礼器、陈设器具一下子没有了,必然要找替代品。因周世 宗继位前开店经营过茶叶、瓷器,尤其熟悉制瓷之术,故下令采用原料来源 广泛、造价低廉的瓷器来替代材料稀缺、价值昂贵的铜器,以供宫廷所需所 用。周世宗对宫廷用瓷非常用心,亲自制定配方,烧出的瓷天青如玉,闪烁 着难得的光华。后人把烧出此瓷的窑称之为“柴窑”,把该窑烧出的瓷器称 为“柴窑器”。这在中国陶瓷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姜宗福:这两种观点都是无稽之谈。首先,战场是摆在民间的,战争再 具毁灭性,也不可能毁了所有流入民间的柴瓷。至今未发现柴瓷整器,说明 柴瓷从来就没有流入民间。因此,军窑之说是站不住脚的。其次,柴荣“禁 铜”,可以金银玉锡取代呀,干吗非得打碎玛瑙掺翠玉、黄金等制釉烧瓷,岂不是更浪费?这不是一生倡导清廉的柴荣的性格。欧阳天生:我想,柴荣造柴瓷一定与做人有关。姜宗福:答案其实就藏在那十二个字里。我们先说这“青如天”。欧阳 天生:清人朱琰在他的著作《陶说》中记载:“柴世宗时烧者,故日柴窑。相传当日请瓷器式,世宗批其状曰:‘雨过天晴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意思是说,按照雨后天放晴的那个颜色将瓷器做出来。姜宗福:这种颜色其实就是他的政治理想和抱负,他想当青天。他希望 以气吞山河之势“云破”中唐以来军阀割据的黑暗局面,扭转乾坤。“雨过 天晴”、“者般颜色作将幕”,酣畅淋漓地描绘了他心目中“新国家”的美 好愿景。欧阳天生:在柴荣看来,打江山易,但守江山难。打江山靠“气”,有了“正气”、“勇气”和“士气”,气吞山河,江山基本是你的;守江 山则靠“明”,“公明”、“廉明”、“光明”,日月清明,社稷才能万古 长青。姜宗福:正如康熙喜欢在瓷器上描缠枝莲提倡清廉一样,柴荣追求柴瓷 “明如镜”,是希望身边的人每天端起如明镜一般的茶杯或是饭碗都对着自 己照一照,随时发现为官、做人的瑕疵,及时加以改正改进。“公生明,廉 生威。”柴荣之所以下这一番苦心,就是为了让朝廷内外的官员都明白,为 官要“大公无私”、“清正廉洁”。“兼听则明”则政治清明;做人不“徇 私逐利”、“讳疾忌医”,“日省三省”必“磊落光明”。欧阳天生:那“声如磬”又怎么解释呢?姜宗福:柴瓷,敲打敲打就能发出如磬一般美妙的声音;大丈夫唯傲骨 铮铮,才能掷地有声。欧阳天生:精妙!先生刚刚说打江山要有“三气”,我看要再添一“气”,即“骨气”!姜宗福:这十二字中间最令人费解的三个字是“薄如纸”。欧阳天生:我猜想,他是不是想以此告诫人们要看薄名利。姜宗福:应该没有如此简单。我琢磨他想表达的意思是不是“义薄云天”呢?欧阳天生:有道理。这和他的“雨过天晴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的 政治理想刚好形成呼应。姜宗福:由此可以推断,柴窑既不是御窑,更不是军窑,而是柴荣为了 烧制出符合他心目中那十二字要求的政治抱负而开的试制窑,相当于现在的 实验室。直到临死之前,都没能够烧成符合他要求的柴窑成器,所以世上便 既没留下实物,又没留下窑址,唯一留下的便是臆断或念想。论陶瓷鉴赏能 力,北宋的欧阳修应当不在明代张应文和清代乾隆帝之下,但欧阳修对柴瓷 的评价之高与张应文评价柴瓷“差厚耳”、乾隆帝叹“柴窑”“未若永宣巧”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一历史怪象说明,真正合格的柴窑瓷器根本就没有问 世,张应文、乾隆帝见到的柴瓷要么是赝品,要么是次品,绝无可能是合格 的真品,就连欧阳修见到的都不一定达到了柴荣要求的柴窑真器的水准。欧阳天生:只可惜柴荣的生命太短暂了!他追求“瓷薄如纸”,结果“命如纸薄”。这难道是一种宿命?姜宗福:生命如同柴瓷,看似刚强,实则脆弱,一碰即碎。当生命坚强 的时候,人们可以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创造奇迹。伟大领袖毛主席曾经教导 我们“人定胜天”,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当生命脆弱的时候,一起事故、一 场风雨、一次疾病,都会使生命随风而去。生命孕育很复杂,失去很简单,人的眼睛就好比一张薄如柴瓷的生死帘子,能睁能闭,阴阳两隔。闭上了,睁开是福,这一天我们应该好好地活着;睁不开,支离“瓷”碎,一辈子到 此为止。“9·11”、“印尼海啸”、“汶川地震”……就在这一睁一闭之 间,成千上万的生命便消失于无形了。欧阳天生:许多人把柴荣的早逝归结于其做过一些不近人情的事,受到 了上天的诅咒而折了寿。其实,事必躬亲的作风才是他耗尽心力的致命杀手。姜宗福:柴荣是一个看透生死的人。他一生做了两件看似不近人情的事 情。一件是毁铜佛铸币,另一件是让孔夫子的子孙交税。对于“限佛”短寿 一说,他笑日:“平定乱世乃千秋的功业。佛家曾谓,如有益于世人,手眼 尚且可以布施,区区铜像又何足道?” 欧阳天生:看得再通透,毕竟还是凡胎肉体呀!精力再旺盛,怎经得住 年复一年的日夜操劳?他一生五次亲征,次次冲杀一线。宫里烧瓷,他钦定 “瓷器式”……连年征战、积劳成疾,柴荣终于在公元959年6月29日残阳如 血的日落时分,带着他的抱负,带着他的遗感,永远离开了人世,死时年仅 三十九岁。姜宗福:瓷薄如纸,指的是柴器;命如纸薄,示的是众生。生命如柴瓷,理应细心呵护,备加珍惜。P16-19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