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创作与批评的当下视野》:
同行视角:以端肃态度平视大师
——于润洋西方音乐美学思潮研究特点之二
在对待西方,尤其是现代西方音乐哲学流派、思潮、方法的根本态度上,曾经存在“倨”与“曲”这两种心态,两者看似处于对立的两极,但就其不健康而言却异曲同工。前者俯瞰天下、傲视群雄,好像除了自己那一套理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之外,西方思想文化界的其他成果都是可以用“资产阶级”这个万能棍置于死地;这种坐井观天、妄自尊大、“无知者无畏”的心态在我国影响深远,尤以“文革”时期的极左思潮为甚。到了新时期,一些人走向另一个极端,好像传统的和近现代的思想文化成果都不怎么时兴了,而西方各种现代文化思潮、美学流派和新的方法论体系统统成了无所不能的神器和顶礼膜拜的偶像,趋之若鹜唯恐不及,唯唯诺诺不敢仰视。当然,在这两极之间还存在基于“学生心态”的仰视和基于“同行心态”的平视这两种较为常见的视角——前者因学养所限,只能仰视对象,用学生对老师的恭敬心态从事学习型解读,以了解、掌握对象的理论与方法为旨归;这种仰视式解读在学习和积累过程中必不可少,但也应承认尚未达到真正的研究境界。后者则以深厚学养为后盾,故而能够与对象站在平等的高度,用同行目光来平视对象.从而对对象的认识才有可能达到准确、全面和客观,做出的分析和评价才会具有同行水准和高度。
于润洋面对的西方现代音乐哲学及其代表人物,都是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崇高地位和杰出贡献的重要学派和大师级人物(其中卓菲亚·丽萨还是于润洋在波兰深造时的导师),但他进行解读、与之作哲学对话和心灵交流时,所抱持的是一种同行视角、同行心态,不倨不曲,不卑不亢,人格平等,持论独立,思想自由,以端肃态度平视大师,尊重有加然迷信全无。评介时细分缕析,当褒奖则褒奖之,持必有故;当批评则批评之,言必成理。
于润洋对其导师卓菲亚·丽萨的学术评介,是最能说明其同行视角的典型一例。
于润洋是将丽萨放在“音乐哲学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尝试”这一章来评介的,这就从哲学本源上为她的理论作了准确定位。我们在阅读这一章时,也不能忘记,像于润洋这一辈中国学者的哲学立足点,同样也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哲学。这就为于润洋的评介和一部分读者的理解提供了一个共同的哲学前提。这种情况,固然为于润洋解读丽萨带来了诸多便利条件,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修养方面也对他提出了能够与丽萨平等对话的严苛要求;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音乐学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存在诸多不同理解和阐释,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来解读、评价丽萨在音乐哲学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尝试,本身就是一种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哲学尝试。
我们看到,于润洋在对丽萨理论进行评介过程中,充分肯定了她把自己的音乐哲学立足点建立于反映论基础之上的努力,以及由此得出的一系列重要结论——例如关于艺术本质的论述,关于社会意识、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及其转化在音乐中的体现,音乐反映现实的特殊性,音乐内容、题材、主题诸概念的特殊内涵,音乐艺术中的阶级因素及其在持续存在中的变异与淡化,等等;此外,于润洋还把丽萨的理论活动置于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宏观语境中,特别是将她与苏联音乐学者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的音乐阐释联系起来,在这种比较和研究中凸显丽萨的理论贡献,例如丽萨对于苏联学者“音调”理论的分析与批评即是。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