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声乐演唱艺术与教学理论研究》:
(九)针对个性
针对个性是声乐教学的一项基本原则。艺术虽然有科学性,但在“求同”的同时更重视个性,即“存异”。艺术的生命与灵魂就在乎个性。作为艺术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在方法论上也是以“存异”为其内核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存异”的教学越来越显现出其重要性。“千人一面,万人一声”这样太过于强调唱法技巧的传授,在教学中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技巧的训练上,这种简单而僵硬的教学模式导致了目前声乐教学的尴尬局面。
演唱个性化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声乐教学永恒的主题。演唱者由于不同的个体声音差异,以及对作品的思想内容、情绪情感及风格特点的不同理解,在自己的条件和能力范围内变换着自己的声音来进行表现,由此产生的独特的演唱特色就叫演唱个性。演唱个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演唱者的个性嗓音,这并非指单纯从生理角度来讲的嗓音,而是一种被演唱者的情感所渲染了的声音;另一方面就是演唱者对作品的思想内容、时代背景、角色的处境等进行深刻的理解后,将自己的情感、思想融入作品的表现当中所形成的独一无二的声音。艺术的生命在于张扬个性,如果失去了个性,艺术就失去了吸引力。很多杰出的歌唱家会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形成自己的艺术个性和演唱风格,成为声乐界中的常青树。京剧程派、梅派唱腔,无一不是以个性取胜,流传至今。然而,也有很多专业演员唱了一辈子,都不为人所知,这除了归咎于他们的演唱方法和技巧不够成熟外,还与他们没有突出的艺术个性有着很大的关系。
实际教学过程往往是以某个统一的、科学的发声技巧和方法为中心,而忽略了演唱者个性的开发。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基础与个性并重,“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使学生都能在共性的基础上找到自己的个性,并不断地完善和发展个性,即使不能使所有的学生都成为顶级的歌唱家,也能培养出更多层次的演唱者来适应不同层次的艺术需要,就不会给观众留下“千人一面”的印象了。那么,应该如何在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演唱个性呢?
1.熟悉学生的生理特点
熟悉学生的生理特点,即充分认识学生的“乐器”。沈湘先生说过,歌唱者在学习演唱的方法时,首先要熟悉一下自己使用的“乐器”,即嗓音。如果歌唱者对自身的“乐器”一无所知,就很难用唱法去调整歌唱的发声状态。人的声音是由气体冲击声带,通过声带振动而产生的。歌唱者经过训练,能充分利用呼吸道中的空腔(胸腔、咽腔、口腔、鼻腔、头腔)将声带发出的微弱基音在打开腔体的共振下形成歌唱时响亮动听的声音。由于嗓音、腔体因人而异,因而所发出的声音在音色、音质上都会有差异,教师必须从学生发声器官的特点出发来确定训练方案:对于肺活量小的学生,可以指导他们正确地换气,让他们平时多加强体育锻炼,增大肺活量;对于声带长而厚的学生,应该正确指导他们往中低声部上训练,声带短而薄的学生可以指导他们向高声部训练;对于自然腔体好的学生,应防止他们过度放松而使声音懈怠,对于腔体不是很好的学生,应指导他们利用肌肉的协调来尽可能增大有限腔体。
教师应注意不要提出学生发声器官不能承受的要求,但也不能降低标准,而要使他们的发声器官尽可能地发挥其应有的效能。演唱时,声音也会因个人的心理因素、对作品的理解能力、个人的表现能力等原因而存在差异,教师首先要充分认识学生的“乐器”,知其长短,还要引导学生发现并了解自身“乐器”的特征,使学生充分认识自己。
可是在过去的声乐教学活动中,一些教师常会走入误区,认为嗓门大是学美声的好材料,而声音甜美则是学民歌的好材料,习惯引导学生去追求某一种唱法;少数教师则要求学生一味地模仿教师的声音,一句一句地带唱,细节甚至要求到某个感情处理、某个音色都要像,到最后学生只要一开口唱歌,别人就知道他是谁的学生。这些声乐教学方式很容易扼杀学生的某些艺术天分。其实,每个人的嗓音都有各自的特点,教师不能要求学生只能学某种唱法或者技巧,一味要求学生去模仿某位大师的风格,而是要想办法通过训练去修饰每个学生的声音,使之自然通畅、有气息支持、婉转动听或有力量,从而形成每个学生自己独有的发声体系和演唱风格。
2.熟悉学生的性格特点
声乐学习者应该胸怀宽广,对生活充满信心。心胸狭隘、精神抑郁者往往缺乏开阔的思维空间,缺乏毅力,不正常的精神状态还会影响发声器官在声乐训练中发挥正常的作用;反之,有宽广的胸怀,精神状态会积极向上,歌唱状态也相应地积极,对声音的表现就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声乐发展历史进程中,大多数歌唱家都有宽广、向上、自信的胸怀,能积极地将身心投入到歌唱事业中去。所以,对于那些性格上存在弱点、情绪不乐观的学生,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使其乐观向上、积极进取、心胸宽广、思维开阔,以辅助声乐的学习。
声乐是一门抽象的艺术形式,学生对教师的讲解和启发能否正确地理解,对作品的感情和内涵能否正确地理解,这两方面都很重要,任一方面出现问题都不能使歌唱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所以,声乐教学中教师必须熟悉学生的理解能力。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