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未来艺术档案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5502922
  • 作      者:
    张海涛著
  • 出 版 社 :
    金城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作者简介
    张海涛,1976年牛,1994年至1999年于湖北工学院、西安美院学习。中国艺术档案网主编,北京宋庄美术馆策展人。策划展览三十余次。发表文章《中国权冲(充)艺术--选择、复制、篡改》《暖昧·不确定性表达》《关于暧昧·权充艺术的访谈》《潜默·静默(潜默艺术)》《新快·拍影像》《后人类:超(自)然艺术趋向一新伦理、新时空、新生命》《人工生命艺术》《新媒体艺术的语言表达元素》等。
展开
内容介绍
    以策展人的视角,借历史、未来说今天,借西方说中国,《蜜蜂文库·未来艺术档案:人造自然艺术趋向与潜默思想的回归》有敏感、困惑的案例,也有不动声色的潜默案例,有西方案例也有中国案例,以开放的心态吸收、启示,同时保持清新的东方精神。
    本书通过对当代先验艺术以及特有的艺术现象进行归纳、梳理、分析,从而对未来艺术发展的可能性进行预设,以避免拼盘与乱炖,在当代艺术多元面貌中寻找朴素的价值规律,关注艺术思潮走向,从而最终得到历史的沉淀。作者以艺术档案框架的形式,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新媒体艺术、生化变异艺术、物理转换艺术、数字虚拟艺术、人工仿真艺术、当代嗅觉艺术、虚设艺术、当代潜默艺术、当代权克艺术、当代暖昧艺术、新快·拍影像、当代童化艺术等艺术现象进行提案分析、论证。
展开
精彩书摘
    当代“快”的社会化现实语境,不仅限于一种摄影方式与手段,这也是与传统艺术所区别的地方。当代艺术除了艺术本身的语言方式的演化,更关注艺术背后的区别于其他时代或西方的新现实的生存感受。“快拍”将艺术语言与当下现实感受并置、捆绑为一种新的力量,新快拍中的“快”具有双重意义:当下中国现实挟变化特征,另外也是拍摄的语言方式。而“拍”有快速凝止的特征,区别于其他媒介方式,回到摄影本身,因此“新快拍”是回到摄影本身的当代化方式。
    新快拍影像从媒介上分为“快·拍”摄像和快拍摄影,它们只是工具的差异,“新快拍”影像的艺术家一般情况随身携带相机、DV机,就如同侠客随身佩戴的武器,“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以自己敏感的观察和判断能力选择社会现实社会中自己预想表达的、区别于传统快拍的影像,进行偶发拍摄、日志归档,最终选择更具有当下生存感受的作品。
    当艺术家不仅仅是简单的使用一种快拍方式,更重要的是以快拍关注当下的生存环境和状态,每位艺术家都可选择和拍出具有这个时代不同的生存感受的作品,快·拍其拍摄方式对商业化、精细化、摆拍造像的重新思考,走出工作室,对狭隘的当代艺术标准提出挑战,是一种“有意味、有观念的直接纪录方式”,使快拍当代化,其避免了传统快拍的死板的记录方式与体裁,又避免狭义的观念摆拍造像概念化,缺少情感、感性。新快拍增添实验的语言元素,并在选题上趋向被大众忽视、真实、不为人知的新鲜话题,给观者以新视觉认识社会。
    新快拍影像从拍摄手法上讲有以下几个特征:
    1.实景拍摄很少搭景或加道具。
    2.很少加额外的音响效果。
    3.多采用手提摄影的方法。
    4.很少有表面化处理的场面。
    5.记录多发生在现代的环境。
    新快拍影像成像有以下几个特点:
    1.朴素、真实而非修饰。2.语言实验性。3.抓拍、快拍截取。4.快餐化。5.选题不同于原快拍摄影融人意味与观念。6.个人化、独立化叙述。
    新快拍影像选材的边缘化,风格率直,摒弃其他直接影像尊贵的目标。新傻瓜影像以自己的弱势转化为一种强势的语言,挑战精英摄影的专业化、技术化,与摆拍的商业造影,从感像质感、空间感上相比,其朴素、真实、生动、情感化占有优势,是纯观念化摆拍无法替代的,并以此反讽整个社会现实虚拟化、个人化的不确定虚幻世界,同时,新快拍影像被称为反对大媒体幻觉化民族武器,通过私人化来建立制度外的个人叙述。
    ……
展开
目录
第一篇“未来索引:自然·不自然”

第一章 综述:展览案例
第一节 2009第五届宋庄艺术节·青年策展人邀请展
第二节 城市索引--数字艺术中国
第三节 “回忆未来-未完成”实验媒体艺术展
第四节 一立方
第五节 位移

第二篇 “后人类:超(自)然艺术趋向”

第二章 新媒体艺术
第一节 新媒体艺术的多种释义
第二节 虚实同源-一浅探新媒体艺术终极价值的本源
第三节 新媒体艺术的语言感知元素
第四节 新媒体国内外发展概况
第五节 中国新媒体价值趋向:本土现实、传统文化与新媒体艺术的整合
第六节 新媒体艺术研讨会、论坛与访谈
第七节 2007·2010影像档案展
第八节 当代影像艺术的价值判断和生态的建构--如何建构中国当代影像艺术

第三章 生化变异艺术
第一节 微生物的艺术
第二节 植物形态控制与变异
第三节 虚拟物种-一无受害者的皮革
第四节 医学艺术
第五节 生物材料
第六节 遗传艺术
第七节 转基因与杂交艺术

第四章 物理转换艺术
第一节 全息艺术
第二节 电、磁艺术
第三节 实验性声音装置艺术
第四节 人工自然现象的艺术化再现
第五节 宇宙太空艺术
第六节 从地景艺术到新媒介地景艺术

第五章 数字虚拟艺术
第一节 模拟自然特效
第二节 文语转换艺术
第三节 互动艺术
第四节 游戏的分类
第五节 物理信息互动
第六节 遥在艺术--为千里外的花园播种
第七节 感知互动艺术
第八节 人脑计算机接口
第九节 虚拟现实技术
第十节 多媒体舞台剧

第六章 人工仿真艺术
第一节 人工智能艺术
第二节 人工社会
第三节 机器人艺术
第四节 仿生机器人
第五节 人工仿真装置

第七章 当代嗅觉艺术
……

第三篇 科技相悖论——潜默思想的回归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