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之后,儒家学说在中国的政治、文化领域里长期独领风骚,占据了思想意识形态的独尊地位。而道、佛的兴盛,无疑构成了对这一至尊地位的挑战。理学前的儒学,多着眼于政治次序、社会组织结构的构建和社会成员间伦理道德的规范。而对于本体论相关的终极真理的追问,对先验思辩问题的探索。则在其矣注的视域之外。正是这种功利性和实用性的价值取向,使理学前的儒学在哲学的先验思辩领域里。难以与道、佛一争高下。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构建一套具有哲学先验思辩特性,能在本体论意义上对宇宙本质、社会政治和伦理次序以及个人的修身养性进行抽象诠释的新的儒家理论体系。显得尤为必要。晚唐、宋、明的儒家思想家们深刻意识到,赋予传统儒学更多的形而上的哲学诠释,以凸现儒学的先验思辩性,具有何等的重要意义。正是在这种政治现实与精神需求相交织而产生的迫切性中,宋明理学应运而生。宋明理学对人的理解。不再仅拘囿于政治和伦理的范畴,而是把人的存在与宇宙的终极本原相联系来加以探索和把握。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