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
郑和本姓马,名三保,云南昆阳(今云南晋宁)人。因从朱棣起靖难之兵有功,赐姓郑,乃名郑和。永乐三年,郑和与副使王景弘率领满载瓷器、茶叶、丝绸等货物的宝船63艘,官校、工匠、翻译、医生等27800多人,首次出使西洋。船队从苏州刘家港(江苏太仓浏河)出海,经福建长乐人海南下,至占城(今越南南部),又经爪哇、苏门答腊(在今印度尼西亚境内)、锡兰(今斯里兰卡),到达印度半岛西南端的古里(今印度西海岸科泽科德),郑和船队与当地人进行贸易,然后立碑而返,于永乐五年(1407)回到祖国。此后,郑和又相继进行了六次远航。最后一次自宣德五年(1430)至宣德八年,船队曾到麦加访问,而郑和在归途中客死于印度古里。郑和下西洋扩大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和平交往,促进了各国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郑和下西洋发生在地理大发现之前,打通了从中国到东非的航路,是人类航海史上的伟大成就。郑和下西洋以促进政治交往为主,贸易为辅,“欲耀威异域,示中国富强”,“以宣德化而柔远人”。虽然有重兵随行,主要是为了防卫船队安全,并没有在海外从事殖民活动。因此,持续数十年的远航贸易活动可以说是一场规模浩大的商贸之旅与和平之旅。(朱英,魏文享主编,中国历史与文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8)
【天朝体制与对外发展】
就在中国越来越走向封闭的同时,西方世界却在崛起并向世界各地扩张。首屈一指的便是英国。18世纪,英国的资本主义发展迅速,到19世纪中期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强国。为了寻找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英国积极对外扩张。1793年,英国政府派马戛尔尼使团访华,要求通商并派使驻京,未得乾隆帝允准。1816年,英国又派阿美士德代表团使华,希望就扩大贸易的问题同中国协商,嘉庆帝也未予允肯。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