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底贺阳出版的《现代汉语欧化语法现象研究》是汉语欧化现象的系统性新成果。该书通过“五四”前后汉语语法现象对比,对欧化语法现象进行了全面考察,力图梳理汉语史实,探讨汉语语法系统接受英语影响的特点、途径、方式、后果和限度及接触语言学的相关理论问题。胡明扬认为这部专著的“突出优点是对什么是‘欧化现象’不仅仅是列举而是加强了论证”。
随着语料库语言学的迅猛发展和统计学方法在人文类研究中的普遍应用,欧化翻译研究也出现了一大批基于语料库的描述性实证研究,例如卓志诚(1979,转引自郭鸿杰,2007)利用语料库研究论证了在英语的影响下,现代汉语出现了动词和形容词的名词化趋势,虽然印证了学界的假设,但是研究仅使用了7篇译文和11篇汉语原创作品进行对比,语料的规模过小,其结论有待进一步检验。曹逢甫(Tsao,1978)利用语料库对“被”字句、英语冠词影响、可能句式增加进行了实证分析,但是仅用三种欧化结构来描述“过去200年英化的汉语词法和句法”显然单薄了一些。顾百里(Kubler,1985)在现代语言学理论框架下,以不同版本的《家》作为对比语料,分析了词法上的三个创新和句法上的十四个欧化结构,但美中不足的是,该研究语料覆盖面窄,来源单一,并且对语料的分析缺乏数据支持。胥嘉陵(Hsu,1994)证实欧化语言主要局限于书面语,流行于新闻媒体并集中在专业人员和年轻人,而且欧化结构和母语的相容性程度决定了欧化结构的使用范围以及对欧化现象的语言态度;语义、对英语的熟悉程度、对英语影响的意识、对汉语语法的知识,以及个人的文化背景等因素决定对汉语欧化采取什么态度。研究不仅再一次肯定了翻译对汉语句法欧化的启动作用和启动机制,还预言汉语的欧化进程将成为更明显的潮流。该研究的重要价值在于对欧化现象进行了一定的解释,但是正如作者所承认的一样,该研究语料范围较窄,仅限报纸杂志和文学作品,因此研究对象还有待拓宽。何烨(2004)通过对句长、长定语和中心名词的量化分析,认为它们在整个句法系统中所占的比例不足以改变汉语句法系统。魏红华(2006)、郑亮(2008)等分析了句长、可能句式、定语等结构中的欧化现象。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