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汉语熟语的文化认知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4773280
  • 作      者:
    王岩著
  • 出 版 社 :
    大象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编辑推荐
  《汉语熟语的文化认知》不仅从文化学角度提出了对汉语熟语的文化理解和文化认知,还深入地剖析了汉语熟语的民族属性和民族文化特质,并从发生学和认知语言学等角度探讨了汉语熟语生成的文化机制和文化理据,揭示了汉语熟语的文化世界和文化功能,同时,又从亚文化的角度对汉语熟语进行了尝试性的研究。比如,“汉语熟语的文化属性”、“汉语熟语的民族文化特征”、“汉语熟语生成发展的文化机制”、“汉语熟语的亚文化现象及研究”这四章,都很有特色,体现了作者的探索精神和学术创新。
展开
作者简介

  王岩,博士,南阳埋工学院副教授,1970年出生,河南新野人,河南省语言学会理事。1993年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中文系;2004年起就读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语言文字学专业,获硕士学位;2007年起就读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获博士学位。近年来,先后在《河南大学学报》、《汉字文化》、《小说评论》、《湖北社会科学》等发表论文20篇;主持(参与)省及国家级科研课题的研究项目7项;出版著作(教材)6部。

展开
内容介绍
  每一个民族的语言都是自己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都清晰地反映了该民族文化的多种现象及它所蕴含的文化渊源和文化精神。汉语负载着汉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而汉文化又都沉淀结晶在汉语言文字中。汉语熟语是汉语言语汇系统中最有特色的群体,它内容深邃,形式简洁,是经过千锤百炼而形成的语言精华,是我国语言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它所蕴含的文化比一般词语更具有历史的深度和广度,它无论是从生成机制上、生成理据上、语言本体(语音、语形、语义)特征上、语用功能上,还是在亚文化现象中,都镌刻着汉民族的文化特征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汉语熟语的文化认知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和语用意义。
  《汉语熟语的文化认知》的对象是包括谚语、成语、俗语、歇后语、惯用语、格言和锦句七个下位类型在内的汉语熟语。该研究从文化学、语言学、发生学和认知语言学等角度和理论,提出了对汉语熟语的文化理解和文化认知,对汉语熟语的文化属性和民族文化特征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探析,探讨了汉语熟语生成的文化机制和文化理据,探寻了汉语熟语的文化世界、文化功能,并从亚文化的角度对汉语熟语进行了尝试性的研究。
展开
精彩书摘
  每一个民族的语言都是自己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都清晰地反映了该民族文化的多种现象及它所蕴含的文化渊源和文化精神。汉语负载着汉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而汉文化又都沉淀结晶在汉语言文字中。汉语熟语是汉语言语汇系统中最有特色的群体,它内容深邃,形式简洁,是经过千锤百炼而形成的语言精华,是我国语言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它所蕴含的文化比一般词语更具有历史的深度和广度,它无论是从生成机制上、生成理据上、语言本体(语音、语形、语义)特征上、语用功能上,还是在亚文化现象中,都镌刻着汉民族的文化特征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汉语熟语的文化认知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和语用意义。
  该研究的对象是包括谚语、成语、俗语、歇后语、惯用语、格言和锦句七个下位类型在内的汉语熟语。该研究从文化学、语言学、发生学和认知语言学等角度和理论,提出了对汉语熟语的文化理解和文化认知,对汉语熟语的文化属性和民族文化特征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探析,探讨了汉语熟语生成的文化机制和文化理据,探寻了汉语熟语的文化世界、文化功能,并从亚文化的角度对汉语熟语进行了尝试性的研究。
  通过对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的文化属性的论述,以及语言、文化与汉语熟语的分析,该研究提出了汉语熟语的文化属性,即:与其他汉语语汇的文化属性相比,汉语熟语更具有民族性,更具有丰富性,更具有系统性.更具有艺术性。而在汉语熟语所具有的文化属性及特点中,“民族性”是汉语熟语最本质的文化属性。该研究又从汉语熟语语音、语形、语义,汉民族的思维方式、文化心理结构,熟语产生的文化理据等方面人手分析其民族性,认为汉语熟语的民族性表现在音乐性、简洁性、具象性、隐喻性、人文性、文学性、理据性、地域性等方面。
  从发生学的理论观点分析了汉语熟语生成发展的文化理论机制,研究认为:汉语熟语都经历着萌芽、生成、传播、变化的发展过程,汉语熟语的生成不仅有语言学的理论基础,更有心理学基础、哲学基础和文学基础;从认知语言学理论角度分析了熟语的形成发展,研究认为:第一,汉语熟语的产生是对汉语语汇的丰富和发展,隐喻和转喻的认知方式是其生成的内在机制和动力。隐喻和转喻作为一些常规化的或无意识的映现模式,不为我们所察觉,但却是汉语熟语产生、发展的基础和动力。这是因为,我们汉民族本身就擅长于用具象思维方式和直觉体悟的思维方式去类比、意会,擅长于用具体的事物表达抽象的思想、感情;隐喻和转喻作为一种认知方式,为熟语的产生、发展提供了一种手段、一种理据。如果没有隐喻和转喻的认知思维,许多汉语熟语就不会以现在的状况产生和发展。第二,熟语意义形成的认知过程是在概念整合过程中完成的。除了部分知识性的谚语,大多数的熟语都是通过概念整合而形成的,意义具有整体性,或者说意义是隐性的。熟语南非固定短语到固定短语再到熟语的过程,也就是概念整合由低级层到中级层再到高级层发展的过程。第三,熟语的形成是由概念整合的低层级到概念整合的高层级逐渐演变的过程,而在这个演变过程中,语用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或者说在语用上同样有这样一个过程。熟语形成之前的非固定短语,由于语用的需要,人们或临时组合,或出于经典名著,由于这些短语或形式新颖、或语义鲜明、或语音朗朗上口等,在语用上具有很强的表达力和说服力,一开始也许在某一群体中使用,随后逐渐被人们广泛接受使用,慢慢地短语形式和意义固定下来,成为一个定型定义的、具有一定文化背景的、具有修辞意味的不可分割的短语,实现了从非固定短语到熟语的转变过程。
  该研究还提出,社会文化是汉语熟语类型和汉语熟语形成的最主要的因素。研究认为所有熟语类型和熟语的产生都是有一定的文化根源和文化背景的,称其为汉语熟语的文化理据。并从熟语类型和熟语的文化理据两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同时研究还认为,熟语的文化理据与熟语的文化世界是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的,文化理据是影响熟语形成的基础、背景,反之,熟语是文化的体现和镜像。汉语熟语的文化世界与其产生的文化理据一样涵盖了文化的方方面面,是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该研究从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心态文化等四个文化层面中选取若干与人们生产生活思想密切的方面,来透析汉语熟语中所蕴含的中国文化。
  任何语言符号的基本功能都是传递信息,其他功能都是从属的,但文化功能却在区别熟语和非熟语上起到了质的作用。熟语的文化功能主要体现在它的美学功能、语用功能和教育功能上。美学功能主要体现在熟语的节奏美、凝炼美、含蓄美、形象美和雅俗美。语用功能体现在便于记忆,便于传递信息、储存信息,增加传递信息量,表达思想感情,提高言语效果。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知识传授和教育引导上。
  汉语熟语的亚文化现象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地域因素影响而产生于地域亚文化的方言熟语。该研究认为,方言熟语主要包括方言谚语、方言歇后语、方言俗语和方言惯用语。相对于汉语通用熟语,方言熟语更具有地域文化性、口语性和修辞性等显著的文化特点;方言熟语保留和反映了地域文化的特色,丰富了汉语通用熟语的数量和内涵,随着社会的发展,也许一些生命力强的方言熟语会随着人与人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日益快速的交流而被更广泛地运用,汇入到汉语通用熟语的行列,而有些方言熟语可能会随之而消失于人们的口头语言上。二是由于诸如阶级、阶层、年龄等社会因素影响产生于不同社会亚文化语言中的流行语,它最明显的特征即时尚性、区域性和时限性,语义和语言形式上的新奇性,语效上的戏谑性等;严格地说流行语并非是汉语熟语,但是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它们中的一部分被人们遗忘,一部分却被大众所接受,成为汉语熟语或成为汉语熟语生成的文化理据。
  ……
展开
目录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一、汉语熟语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二、汉语熟语文化研究的现状
三、汉语熟语文化研究的意义
四、汉语熟语文化研究的内容
五、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第二章 熟语论略
一、熟语的概念
二、汉语熟语的下位分类
三、熟语在语言系统中的地位

第三章 汉语熟语的文化属性
一、文化的视野
二、语言的文化属性
三、汉语熟语的文化属性

第四章 汉语熟语的民族文化特征
一、汉语熟语语音语形的民族性
二、汉语熟语的具象性
三、汉语熟语的隐喻性
四、汉语熟语的人文性
五、汉语熟语的文学性
六、汉语熟语的理据性
七、熟语的地域性

第五章 汉语熟语生成发展的文化机制
一、汉语熟语经历着萌芽、生成、传播、变化的发展过程
二、用发生学的观点研究汉语熟语
三、汉语熟语生成的理论基础
四、熟语形成发展的认知理论研究

第六章 汉语熟语生成的文化理据
一、熟语类型的文化理据
二、汉语熟语的文化理据

第七章 汉语熟语的文化世界
一、汉语熟语中的物态文化
二、汉语熟语中的制度文化
三、汉语熟语中的行为文化
四、汉语熟语中的心态文化

第八章 汉语熟语的文化功能
一、汉语熟语的审美功能
二、汉语熟语的语用功能
三、汉语熟语的教育功能

第九章 汉语熟语的亚文化现象及研究
一、业文化的概念
二、语言与亚文化
三、汉语熟语亚文化现象研究现状和意义
四、汉语熟语亚文化研究的内容

第十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