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下一代的竞争力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0757441
  • 作      者:
    (美)蒋佩蓉著
  • 出 版 社 :
    漓江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编辑推荐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中国总面试官
    著名儿童成长力培训专家  国际商务礼仪培训专家
    ROSSANA蒋佩蓉经典之作
    作者曾应邀为以下组织或机构进行培训讲座(排名不分先后):
    Microsoft(微软中国)、Motorola(摩托罗拉中国)、Symbio(信必优)、Umiwi(优米网)、Schneider Electric(施耐德)、Lenovo(联想中国)、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清华商学院等
展开
作者简介
    蒋佩蓉(Rossana Lin):著名儿童成长力培训专家、国际商务礼仪专家,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中国总面试官,三个优秀孩子的母亲。出生于台湾,后随父母定居北美,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在多家世界知名跨国公司任职并成功创业。2003年,佩蓉一家人怀着服务中国的热情定居北京。
    作为中西合璧的文化使者,她的教育理念及培训课程受到包括微软中国、摩托罗拉中国、信必优、美国商会等著名跨国企业和教育组织的欢迎,并屡次受邀到北大、清华等高校演讲,获得新浪网、优米网的鼎力支持。佩蓉还是华人世界著名的亲子教育专家,婚姻亲子杂志专栏作家。她独特的面向未来和具有国际视野的教育观不仅来自近20年为国际名校拔擢人才的工作经验,而且来自她成功培养三个孩子的家教实践。她的主要著作包括:《佩蓉谈商务礼仪》《佩蓉教孩子学礼仪》《佩蓉的妈妈经》等。
展开
内容介绍
    《下一代的竞争力: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中国总面试官的教子手记》在近20年为麻省理工学院选拔新生的面试工作中,蒋佩蓉女士发现了一个惊人的规律:那些只凭一纸高分的高智商申请者,往往被麻省拒之门外——美国顶尖级大学所看重的,不只是聪明的大脑,更重要的是整体健全的人,拥有高尚的品格和情商的人。只有4Q(智商、情商、道德商、挫折商)健全的孩子,才有绝对的优势在全球化竞争中脱颖而出!
    我们每个父母都会面临的现实是:我们所接受的是几十年前的教育,而我们培养的是要在几十年后的国际化社会中立足的孩子。作为父母的我们是否已经明确我们应该帮助孩子具备什么样的品格和能力?作者以近20年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面试新生和培养3个优秀孩子的亲身经历,向我们一一揭示如何养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孩子……家庭教育的内容不仅仅是知识和分数,更重要的是价值观,是孩子独特的个性化成长的需求。
    本书原稿用英文撰写,2009年被翻译成中文出版,受到全亚洲重视儿童价值观培养的父母和教育工作者的强烈关注和一致推崇,口碑相传至今。
展开
精彩书评
    佩蓉女士的《下一代的竞争力》以其自身的成长历程、三个活泼的儿子的教育经历及近20年之久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面试新生的经历,从多个角度分享其宝贵的经验与心得,建议忙碌的父母为把孩子培养成为有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人早作努力。
    ——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教授,软件与微电子学院院长  陈钟夫妇
    美国甲骨文(中国)软件系统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  郭颖忠
    
    每一位深爱孩子的父母都会反复求问:我应怎样去养育我的孩子,给他提供怎样的教育才能确保他将来能够成功?佩蓉女士从对东西方教育体制特点的比较,以及对一所世界著名的高等学府的择优录取原则的讨论出发,给我们提出了宝贵的参考。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廖理夫妇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学工程博士,北京立思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唐华
    
    在读这本书时,我完全陷入其中,书中有趣的案例以及佩蓉女士个人的故事引发了我的许多思考,由此产生的共鸣久久不能平息。作为麻省理工学院的面试官,她接触过从不同的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成绩优异的学生,所以,对价值观的讨论就成为贯穿本书的主线。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这正是本书的价值。
    ——享誉世界的百年名校、北京四中校长 刘长铭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支持哪种教育体制
    美国家庭教育专家萨莉·克拉克森在《母亲的使命》一书中这样说,儿女原本是上帝在婚姻中的祝福和一种托管,而现今,一旦孩子只是为满足父母的情感需求,或只是由于性行为导致的麻烦的副产品,那么,在教育这个其实并不轻松的工作中,父母就会推卸责任,疏于帮助孩子进行价值观培养、智力开发、沟通辅导和情绪调节等,孩子的安全感和价值感也就随之缺失。
    这是我所读过并经常参考的有关母亲教育的最好的书之一。在我逆通行的教育理念而行的亲身经历中,它给了我宝贵的帮助。当时通行的观念认为,我选择待在家里陪孩子度过他们的早年,完全浪费了我在麻省理工学院所受的教育,而在我看来,付出就有回报。
    父母是教育孩子的最佳人选
    几天前和朋友一起吃饭,她给我讲了一个朋友的故事。那个朋友和她十来岁的孩子矛盾重重,于是她决定把孩子送往加拿大去接受优良的教育。孩子根本没有学习和读大学的欲望,也不愿听他父母的建议、威胁、说理或是哄骗。这是孩子的过错吗?我说,如果父母都是忙碌不堪的职场人士,那结果就会是这样。
    我常常看到这样的悲剧。许多忙碌而成功的父母认为,孩子成功的关键就是接受更好的教育(而更好的教育就意味着需要更多钱来支持)。让我困惑不解的是,实际上,他们自己就是抚养孩子的最合适的人选,这些聪明人为什么要说服自己,把他们最宝贵的资源——孩子,托付给溺爱孩子的祖父母或“职业看管人”,或者干脆把孩子送往一个“更先进的文化环境”接受教育?谁更爱孩子多一些?是他们自己,还是那些保姆?要知道,保姆没有良好的教育背景,也没有完整的家庭使命感。把一个十来岁的孩子打发到美国或欧洲,就能给他们提供更好的教育,并使他们突然之间就愿意听父母的话了吗?
    在有孩子之前,我先生和我花了许多时间帮助“太空小孩”,如为一些只身住在洛杉矶的孩子们提供咨询帮助(他们的父母在亚洲工作)。我们看到整整一代聪明又有天分的孩子的挣扎和困惑:为什么声称爱自己的父母,却不想花时间和自己相处?父母对他们的要求无非就是好成绩。我们听说有这样一位极端的母亲,她儿子自杀了,因为他没被伯克利或者斯坦福录取,在葬礼上,这位母亲站在儿子的棺材边说:“如果他不能进入伯克利或者斯坦福,他最好还是死吧。”她对儿子的死无动于衷。这位母亲没有听到孩子的内心在哭泣,甚至因自己对儿子的拒绝而驱使儿子奔赴死亡时,她仍然无动于衷。
    我的求学经历和儿子的求学经历
    我出生于台湾,是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里长大的。我的祖母认为我和两个妹妹是女孩,不值得受教育。而我的父亲作为家里的长子,注定要继承一个庞大的商业王国。他的想法和祖母不同,他把我们送到加拿大读书,那时我们的周边环境中没有其他中国人。我父亲一再告诉我们,不要盲目崇拜西方文化,要汲取其精髓,并化为己有。
    我在对有色人种存有偏见的英国文化中长大,逐步形成以批判的眼光看待中西方文化,也没有认为哪一种文化是“高级文化”的错误观念。现在我住在北京,在这里我反倒发现了一种让我自己烦恼的大众倾向——认为一种文化比另一种文化好。父母在为孩子的教育问题面临各种选择时,这种倾向显得尤其真切。在嘈杂声中,他们或者支持这种教育体制或是支持那种教育体制。但最好的教育体制应当是由父母和孩子一起选择的,父母和孩子在这个选择、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还可以成为友好的伙伴。
    不要将问题两极化为东方和西方,我相信不管一个孩子是在哪种教育系统中长大的,他都可以成功。在此,我引用吉姆·柯林斯在《基业长青》中的一段话:
    在本书以下部分,我们会持续运用中国二元哲学里的阴阳太极图。我们特意选择这个象征符号代表高瞻远瞩型公司的一个关键要素。这些公司不用我们所谓的“非此即彼”来框限自己——那种不能轻易接受矛盾的理性观点,认定两种表面冲突的力量或理念不能同时并存……
    此处我们不只是谈论平衡。“平衡”意味着中庸路线、彼此各半。高瞻远瞩型公司不在短期和长期之间寻求平衡,追求的是短期和长期都有优异表现……
    不合理吗?大概是吧。罕见吗?不错。困难吗?绝对。可是正如斯科特·菲茨杰拉德点明的:“检验一流智力的标准,就是在头脑中同时存在两种相反的想法但仍保持行动能力。”这正是高瞻远瞩型公司具备的。
    ……
展开
目录
序言  给教育者以新的思考
自序  
第一章 支持哪种教育体制
不要将问题两极化为东方和西方,我相信不管一个孩子是在哪种教育系统中长大的,他都可以成功。
第二章 创造力
在麻省理工学院,我们的非正式校训是:努力工作努力玩。我们凭直觉就懂得这个道理,如果一个人不知道怎么好好玩,他就不可能喜欢他的工作,他的努力也就坚持不了多久,或者无法产生长期的效果。
第三章 合作精神
当我看着那些被麻省理工学院录取的学生的档案时,我发现他们有一些明显的共同特征,就是不仅天资聪颖,同时也是很好的合作者。
第四章 激情胜过才智
在我超过15年的面试经验中,我看到这一点得到反复印证。自我到中国以来,每年都会看到这样的人被录取——他们不只学业优秀,而且对某种东西怀有全然的激情。
第五章 过度安排时间
我发现,日子过得越忙碌,我越容易生气,越不耐烦,就越不愿意停下来听孩子说话。忙碌的状态破坏了我的判断力,使我一门心思只顾忙自己的事,从而伤害到别人,这样经常使我在事情过后,用额外的时间来修复被损坏的关系。
第六章 学会休息
我自己特别期待这些可以放下一切、轻松自在的时间。有时,在这些时间里,我们的孩子常常能说出一些令人惊异的、有洞察力的话来。
第七章 把挫折看作成长的机会
关于战胜逆境,我们的三个孩子,每个都有自己的故事,这些经历使他们树立起了信心,帮助他们克服了失败的恐惧,给了他们发现自身潜能的机会。
第八章 打好你的生活牌
生活惯于和我们打不公平的牌。问题是,打完这种不公平的牌后,我们是变得更痛苦 (bitter)呢,还是变得更好(better)?
第九章 认识你自己
你应否在某一个领域从事一项职业,不是仅仅取决于你是否擅长,而要问你是否喜欢这项职业。
第十章 谦卑的魅力
真正的谦卑源于尽心尽力地发现我们到底是谁,是什么使我们与众不同,接受并拥抱我们的强项和弱点,运用我们的天赋为周边的人群带来益处。
第十一章 挑战常规
赶紧试验,赶紧失败,赶紧调整。
第十二章 给想象力留有空间
最近的调查研究表明,我们的孩子到18岁之时,与他们在学校平均度过一万一千个小时形成对比的是,他们将要在电视机或其他电子媒体前面耗费一万五千个小时。
第十三章 乐于付出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我目睹母亲暗暗施与、服务他人,这对我是个巨大的榜样。
第十四章 优秀源于真诚
每看一眼孩子的美术作品,我的内心都会泛起一阵温暖,一份爱意。它不是任何其他伟大作品激发的感情所能比拟的。那么,谁更优秀呢?对我而言,这毫无可比性——我的孩子的美术作品,将代代相传!
第十五章 做有品格的人
没有人不能做事,没有人才不能做大事,没有人品大事小事都坏事。
第十六章 广泛学习和社会交往能力
我妹妹告诉我,她在舞台搭建小组工作时学到的东西,与她学过的其他全部课程加起来相比,更有助于她以后成功地担当“世界500强”公司的管理顾问和主管。
第十七章 领导力
简言之,培养一个领导,就是教会他在三种不同的关系中出类拔萃。
第十八章 家的影响力
一则古老的犹太预言说:那一天终将来临,父亲的心转向儿女,儿女的心转向父亲。父母亲们,你们有着一个神圣的使命,一个崇高的使命,要以你的承诺健全你的家庭。
结束语:付诸行动
跋一 重新定义教育的含义
跋二 什么才是最好的教育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