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口语表达的方法
叶圣陶先生曾给语文下过这样的定义:“什么叫语文?语文就是语言,就是平常说的话。嘴里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在纸面上的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就是语文。”这就决定了说话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阅读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能读会写”,也要培养学生“能说会道”“能言善辩”。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熏陶感染,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教学中的口语表达训练就是在感悟文本的基础上,引发学生和学生、教师、文本之间进行多重积极的对话,以“感悟”激活“对话”,让“对话”促进“感悟”,巧妙地打开学生的“话匣子”,使口语表达成为课堂教学一道亮丽的风景。
一、释疑——说理解的话
疑问,是思维的源泉。从质疑到释疑,既是思维内化的思考过程,也是语言外化的表达过程。教师既要激发学生浓厚的思考兴趣,又要调动学生强烈的表达欲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说出自己的理解,亮出自己的观点。
如在教学《狼和鹿》时,一学生忽然提问:“狼为什么多半吃的是病鹿呢?”这是学生思维的火花,也是口语训练的“导火索”,教师要敏锐地捕捉,灵活地将学生引入“悟说”状态。“是啊,你提的问题很有趣。狼为什么喜欢吃病鹿呢?难道病鹿的肉好吃?老师也没有想明白,你们是怎么想的?”教师诱惑性的引导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兴趣,真是“一问激起千层浪”,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话匣子”马上被打开。他们相互倾听、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完善,很快明A了,因为病鹿容易捕捉;因为吃掉的是病鹿,才减少了传染病对健康鹿群的威胁。狼对鹿的“保护”作用显而易见,所以说狼是鹿的“功臣”。学生在疑问中进行理解,在理解中启发表达,在表达中促进感悟,说话和感悟达到了高度的和谐与统一。
二、表演——说积累的话
小学生有很强的表演欲望。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模仿文中的角色进行表演,不仅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他们感悟课文的有效形式,也是进行趣味说话的最佳途径。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不仅要内化课文中规范的语言材料,还要灵活地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语言储备,重构自己的语言“仓库”,让语言更有表现力,让表演更生动。
如教学《三袋麦子》,教师让学生戴上头饰,分角色表演土地爷爷、小猪、小猴和小牛。学生兴趣盎然,精彩地演绎着文中角色的形象。请看,“小猪”腆着大肚子,手舞足蹈,摇摇摆摆地上场了:“土地爷爷,太感谢你了,你真是个大好人啊!我最喜欢吃的就是馒头和烙饼了。平时整天吃些粗茶淡饭,我早就吃腻了,早就想换换口味了。明天,我就去把这袋麦子磨成面粉,做成各种各样好吃的食品,那一定是最美的佳肴了。”那个“小猪”边说还边舔着舌头,咂着嘴吧,惹得同学们哈哈大笑。学生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平时生活经验的积蓄和日积月累的语言“存折”,都投注到人情入境的表演中。教师没有指导学生用什么词语、什么句式去练习说话,在开放的场景中,学生兴高采烈,尽表演之愉悦,得语言之珠玑。其实,模仿表演的过程,很大程度上就是语言的积累和发展的过程。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