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关于教学目标的定位与表述问题
本课的教学功能正确定位后,教学内容选择的价值取向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但在具体梳理开发时,又遇到了另一个问题,教学内容的选择如何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接轨。教学要尽量避免重复学生已经学过学会的内容。语文教学现有形态中有一个通病,就是课文中有什么就抓什么,有多少就抓多少。语言、神态、动作描写三年级就已教过,四年级还要教,到五六年级仍要不断地炒冷饭。教师考虑的是我教过了,至于学生是否已学过,是否还需要教就很少考虑了。这样的教学学生也已经习以为常了,麻木了。这样的课其实上不上都没有关系。如本课中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等内容,学生已不止一次地接触过,在作文中也或多或少地能运用了,再教已没必要了。而本课中的景物描写,虽然四年级学生也不是很陌生的,但由此提炼出“用景物描写衬托人物的品质”,对学生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这是一项语文智慧技能。其中蕴涵的语文知识可能学生会说,但作为语文技能却不会用。因此,本课例最后将其作为主要教学内容,而且是从形成语文技能的角度确定教学目标,这样教学就有了明确的方向,衡量这堂课的教学效果也有了具体的评价标准了。
三、关于单篇课文的教学程序问题
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确定后,关键是如何落实。这就涉及单篇课文的教学程序问题。作为例文的单篇课文教学应该有三个过程:①理解课文内容;②学习语言形式;③知识转化为技能。其中前两个过程如人们常说的“在课文里走一个来回”。实践表明,“走一个来回”学生得到的仅仅是静态的语文知识,要将知识转化为技能,还需要增加一个环节。本课例的研究试图在这方面有一个突破,这是可喜的现象。
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上述三次教学设计的研讨,主要是从科学的层面设计可操作的教学基本程序,包括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开发、教学策略的选择以及教学基本程序的设计等。但这还不够,在具体的课堂上,还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灵活地调整教学进程,尤其是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本身的素养和课堂调控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本课教学在这方面存在一些问题,这在小组成员课堂观察报告中已有清楚的反映。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