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为什么送孩子去美国读书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12052126
  • 作      者:
    路军著
  • 出 版 社 :
    安徽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编辑推荐
    ★孩子只有一个,家长为孩子上学砸锅卖铁不怕花钱!只怕孩子花了钱,却没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拼爹拼妈不如拼出国!在各种各样的移民理由中,子女教育已然成为八成“中产”家庭的初选。但是孩子年纪轻轻就远涉重洋,孤身在外,家长放心吗?为什么要去美国读书呢?国内教育专家、职场成功指导专家,联结学校和职场,为您解疑释惑。     ★本书供想送孩子出国留学的家长使用。本书介绍了美国各级学校的情况,从教学理念、育人方法等宏观层面,到课程设置、作业布置、课外活动、实习工作等,均有真实案例供家长启发思路。本书帮助家长了解如何为孩子出国前做身心方面的准备,根据自己孩子的性格、家庭状态,应该在哪一阶段把孩子送出去留学等。     ★本书供大中小学教育工作者使用。了解美国小学生在做什么,中学生做什么,大学生做什么,研究生做什么;反思一下我们又在让学生们做些什么。也许你会幡然明白为什么美国是世界第一教育强国。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看看哪些优秀经验我们能借鉴,哪些不妥做法我们能够自我警示,“见贤思齐,见不贤内自省”,一切都是为了孩子。     ★本书也供那些没有条件送孩子出国的家长使用。能送孩子出国的家长毕竟是少数。对更多的家长来说,即使不送孩子出国,本书也能够帮助他们了解美国孩子的成长环境、家长辅助教育方法,使他们在现有条件下有意识地调整旧有的教育理念、方法。为了孩子能更健康、     阳光、快乐地成长,想一想、试一试,仍是那句话:一切都是为了孩子。     ★本书供那些有出国想法,但不敢跟爸爸妈妈讲的中学生、大学生使用。用这本书提供的信息,坚定你的信心,明晰你的梦想,并且帮你说服爸爸妈妈吧! 
展开
作者简介
    路军,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获博士学位,现北京林业大学硕士生导师。社会兼职包括团中央中国青少年发展基会“伴你飞翔”大学生工程顾问导师、中国决策科学院人才研究所所长、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评为全国优秀创业导师、北京市民革科教文卫委员、北京市教委就业指导中心特约专家、中国青年报《创业谈》专栏作家、人社部高级职业指导师培训专家等。
    路军博士多年来致力于中国教育研究,强调人才软实力的培养,特别重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结合,曾独著或合著出版过《启发比打骂更有效》《这样的妈妈最优秀》《这样的爸爸最成功》等,还曾策划出版超级畅销书《把信送给加西亚》。
展开
内容介绍
    越来越多的中国父母希望把自己的孩子送到美国去读书,然而他们对美国的学校教育缺乏直观的了解,于是,什么时候送孩子留学最合适,留学对孩子成长有哪些利弊等问题,令广大父母、老师迷茫、不知所措。鉴于此,作者直观地阐述了美国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各级学校管理,如课程安排、授课内容、作业布置、考试方式等,从根本上为那些想把孩子送美国去读书的家长和老师们答疑解惑,也为有留学想法的人提供了翔实的资料。
展开
精彩书评
    中美之间的文化背景与教育方法有许多差异,这本《为什么送孩子去美国读书》通过通俗易懂的比较教育及鲜活事例,可以管中窥豹,帮读者洞悉美国教育内涵,对中国家长会有理性启发。
    ——齐大辉(美国美中教育研究会副会长)

    学贯中西,成就国际英才。越来越多的孩子选择赴美读书,是时代必然和美国教育魅力所在。本书对美国教育作以概览,可资阅读。
    ——丁志峰(《国际人才交流》杂志总经理)

    宋氏三姊妹都是小留学生,鲁迅、郭沫若、邓小平也都是小留学生……尤其是最近两三年,Internet的出现,在网上挂在那,很多人跟父母的沟通,要比出国前多得多。出国前嫌烦,一说一不高兴,就把门关上了。但是现在我的无数的朋友包括亲戚的孩子,就挂在网上,能够永远相互交流,亲情、价值观、家庭的纽带的联系,跟社会之间的了解,是彻底地解决问题了。
    ——徐小平:《去美国上高中读本科将成留学最大浪潮》)
展开
精彩书摘
    小的往往是好的——“文理学院”
    一旦进入美国的大学校园,你会发现有很多地方跟你想的不一样,既有内部体制方面的,也有外观布局方面的。比如说,在国内一年热似一年的学科,人们认为是当今最“吃香”的学院,可能会享有校园内的中心位置,拥有最新最现代化的教学楼,但与此相反的是最“吃香”的专业或学院在美国的校园中却显得不那么恢宏显著。哈佛的法学院、医学院、商学院等都是全世界引人瞩目的,但你会发现,它们都处于校园的“边缘位置”。
    走进任何一所美国的研究型大学,一进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重要建筑往往就是“文理学院”,很少有哪一所研究型大学主校园的正门是法学院的大楼,新闻学院、商学院、教育学院等也从来不可能占据校园的中心位置。比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一进大门正对的楼是文理学院下属的英语系,斜对面的楼是历史系、比较文学系等。文理学院在常青藤大学中往往占据着校园最中心、最引人注目的位置。形成这种布局并没有任何条文规定,这是在历史的传承中不约而同、自然而然形成的。大学的空间布局,无声地折射出它的教育理念。
    一所大学的文理学院,往往反映着这所大学和从校门走出去的学生的文化底蕴。
    曾先后任教于普林斯顿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哈佛大学、美国人文社会科学院的杜维明教授在演讲中说:“大部分中国人不了解的是,美国教育体制的精髓是自由教育的四年制的文理学院。美国的根本精神和西方文化的精髓在自由教育的文理学院中。”文理学院的英文名称是 liberal arts college,以本科教育为主,注重全面综合教育,课程包括艺术、人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各门类。liberal 含有“开明”、“开智”的意思,在香港,它被译为“博雅教育”。arts 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艺术,而应该是素质、能力、思想等软性的能力,指的是欧洲中世纪教育传统中“七艺”概念——文法、论辩术、逻辑学、算学、几何学、天文学、音乐,美国的大学承续了欧洲的传统,重视广义上的现代版的“七艺”,也就是文理双修,同时也包括现代意义上的社会科学。在大部分美国人的心中,文理学院代表着经典、小规模、高质量的本科教育,许多文理学院的学术声誉不亚于哈佛、耶鲁等名校,也是很多贵族或富商教育子女的首选。
    文理学院的目标不在于教会学生具体的谋生技能,而是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使其成为一个高素质、有教养的人。因此,文理学院会教授古希腊哲学思想史,但绝对不会教授会计学。因为最初去文理学院就读的都是贵族后裔,他们更关注的是如何提升自己的素质,提高自己的修养,而不是学习谋生的手段。他们培育的是社会的“领导人”,领导人可以没有具体技能,但要有广泛的文化背景、高度的道德和文化水平。
    像斯沃斯摩尔、艾姆霍斯特、卫斯理这些文理学院,连研究生院都不屑于开办,一门心思营造优质的本科教育。每年的招考分数照样不亚于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名校。文理学院的教育,给学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能够满足大多数岗位的需求,学生在接受了四年高质量的通才教育后,步入社会或去研究生院进一步深造,都相当受欢迎。根据美国新闻周刊统计,美国著名的卫斯理文理学院的毕业生就读研究生的比例甚至高过了哈佛、耶鲁这样的名校。
    自由教育的文理学院,学费一般每年三四万美元,虽然学费很高,但是奖学金也高。如果一个孩子家境贫寒,但聪明用功,通常会获得各种各样的奖学金,有的学生甚至可以一分钱不花就能完成大学教育。因而从根本上看,个人是有可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能改变自己的阶级和社会地位的,美国社会也由此保持向上的活力,使源源不断的才智之士进入上层社会。文理学院与其他研究生院的不同之处在于,文理学院培养的主要是研究型人才,而法学院、医学院、商学院等研究生院直接面向社会和具体的岗位。
    文理学院的师资力量往往十分雄厚,但学校的规模却相当小。通常来说,师生比例是大学好坏的重要指标之一。学生和老师的比例越小,学校越好,这样任何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和最好的教授交流、进行面对面的教育互动,形成对话式的讨论班。比如,美国最优秀的几所文理学院,麻省的威廉姆斯学院师生比例是 1∶9,学生不足 2000 人;阿姆赫斯特的师生比例是 1∶8,学生人数是 1600 人左右。尽管美国著名大学的扩招压力逐年加大,但名校对于扩招仍然非常谨慎。曾任教于美国多所著名大学的比较文学学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终身人文讲席教授刘禾在一次采访中说: “哥伦比亚大学的文理学院有四千多个在校本科生,如果想扩招 50至 100 个学生,就必须进行慎重考虑,因为一旦把入学门槛降低,声望也会随之下降。我们跟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等大学的文理学院都互相攀比,不敢轻易扩招。”普林斯顿大学仅有四千多名本科生,从 2005 年到 2012 年,本科生人数预计增加 500 人;斯坦福大学 20 年来,本科生在校数量增长了不足 200 人。
    严谨的教风,高素质的师资
    耶鲁大学校长每年在开学典礼都会骄傲地告诉新生:耶鲁教师几十年如一日,为知识的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们都是各自领域中的国际级领先者。斯坦福大学也特别强调教师的作用,认为大学教师必须具有战略眼光、能迅速捕捉新机遇、有策略实现自己梦想,能够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不断创造机会,培养出不受任何经验、行业、市场限制的敢于突破和实践的学生。
    世界各国著名大学的共同经验证明,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既是决定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麻省理工学院等美国名校坚持让如诺贝尔奖得主、著名宇航员等科技名人为一年级新生上课。他们并不期待大师们能立即给学生传授什么高深学问,而是让学生在进校之初就能与某领域的顶尖研究者进行零距离沟通,在很高的起点上领悟科学和人生的真谛,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优秀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学科专业知识的传授方面,更在于他们研究问题的方法以及知识至上、献身真理和科学的优良教风和学风。把追求科学和真理视为自己学术生命的学术领袖型教师,把发现和培养优秀学生视为天职的教师文化,使美国的高等教育成为全球无可争议的“领头羊”。每年的诺贝尔奖总会有几位美国学者,教课书中有那么多美国人的名字,并非偶然。他们之所以有如此令人瞩目的科技成果,恐怕跟他们大学里的严格教风不无关系。
    美国大学的教学管理,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非常严格而具体。美国大学教师在接受一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后,必须在上课前编写详细的课程提纲(Course Syllabus),并公布在校园网上,供学生查询和校方有关部门监管。课程提纲包含:课程目标、教材、参考书目、阅读材料、教学内容、进度、课后答疑、课程作业、习题课时、考核方式、评分标准等。学校监管部门可随时进行抽查,并在学期结束前依照教学提纲对教师进行考核。不管是教授或副教授,如果在若干年内考核得不到终身的称谓,就不得不退出。
    美国大学老师和学生是相互制约的,加州有个专门的网站,上面有全州大学老师的背景资料和学生给每个老师打的评语,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名字后面会有几个红辣椒。对较苛刻的老师,学生就给一个或多个绿脸。学生不给老师好评语,无形中也就砸了老师的饭碗。
    美国教师的授课方式有:
    1. 演讲(Lecture)——老师讲,学生听。
    2. 研讨(Seminar)——学生先自行看书或做完功课后,再到课堂上和老师讨论,多为小组方式。还会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研讨会。比如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地理系,几乎每周五都有一次高水平的学术研讨会,有时是本系的教授主讲,有时则从校外聘请专家。系内师生不分老幼高低,大多欣然前往。主讲一般讲一个小时,之后是开放的提问和讨论,经常出现异常热烈的讨论和争论,一般大约 30-60 分钟。
    在平时的课堂学习中,有问题可以随时举手向老师提问,老师在上课时,也会在每一阶段停下来问“有问题要问吗?”,然后再继续。老师上课喜欢讨论,你要是保持沉默,老师就慌了,以为你不喜欢听他的课,会很着急:“太安静了,太安静了!”他会主动找机会和你交流,主动把你拉进课堂讨论的热烈气氛中。同时,学生也敢于经常挑战老师的权威,其丰富的想象力有时超出老师的知识范围,老师也不知道的时候会很坦诚地讲:“我也不知道,你有什么答案跟我们分享么?”
    精英不是天才,而是为梦想努力的人
    大多数中国学生最刻苦的日子是在中学时代,在中考、高考的压力之下,学生们不得不加班加点,熬夜苦读。美国虽然不像中国一样要过高考的独木桥,但在一些好的中学,学生们同样也过得并不轻松。但中美不同的是,一旦入了大学的门,中国学生就彻底松了一口气,崩了十几年的弦松了下来,开始放松娱乐,大学四年就成为了最轻松快乐的学生时光。
    与此相反,美国的学生却随着年龄的增长,开始慢慢加大了学习任务,进了大学之后更加发奋读书,因为他们相信没有一种精英教育是不需要吃苦的。精英不是最天才的人,而是最能吃苦的人。一个学管理的学生才大学一年级,就已经交了 500 多页的作业(两倍行间距的打印版),而我国的大学生四年能够写 100 页已经算比较勤奋的了。
    曾经在网上看到一张哈佛大学凌晨四点时图书馆的照片。图书馆里灯火通明,坐满了正在学习的学生。这张照片让那些曾经认为美国大学生活就是各种各样的体育比赛和各种各样的派对的人震惊了。在我们的大学生忙着翘课、谈恋爱、上网玩游戏、看电影的时候,哈佛的这张照片告诉了我们,美国大学生们是怎样度过他们的大学生活的;也告诉国内的大学生:大学不是玩耍的乐园。
    康涅狄克州荣誉警政厅终身厅长、美国纽海文大学终身教授李昌钰,以他的亲身经历验证了勤奋学习的真谛。李昌钰在美留学期间,每天学习、工作 18 个小时,凭借如此的勤奋,才为获得现在的成就奠定基础。他在美国各州和其他 17 个国家参与调查了六千多起重大刑案,已获八百多个荣誉奖项,是国际法庭科学界目前唯一同时获得美国法庭科学会“杰出成就奖”和国际鉴识学会“终身荣誉奖”的人。李昌钰认为,进入大学只是为以后的成功迈出的第一步,“大学的训练如同进入火车站月台的门票,但是前途如同列车,仅获得门票还远远不够,上哪辆列车还要学生自己来掌握”。他对中国大学生提出告诫:“中国人最宝贵的精神是勤奋, 但是现在很多年轻人却忘记了勤奋二字。”
    哈佛大学作为世界上一流学府,与其说它有最智慧的学生,倒不如说它拥有最刻苦的学生。通宵学习到深夜,每天只睡五六个小时,在哈佛学生的生活中都极为常见。他们认为人类的一切智慧都在书中,书是智慧的阶梯、成功的利器。哈佛大学能够产生 30 多位诺贝尔奖得主,7 位美国总统不是偶然的。理想为什么在哈佛能兑现?人的潜力到底有多大?哈佛给人的意志、理想、精神提供了一个证明。
    哈佛老师这样告诫自己的学生:你如果想以后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下都能做到应手,并得到应有的评价,那么你在哈佛就没有晒太阳的时间。哈佛流传着一句格言“忙完秋收忙秋种,学习、学习、再学习。”正是这样高强度的努力,造就了一个又一个的成功。“在哈佛学习对意志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一旦挺过去,以后再大的困难也不怕。”哈佛学生如是说。
    国内研究教育的著名学者熊丙奇曾写道:“一位在 MIT(麻省理工学院)读大二的中国留学生告诉我,他是世界奥林匹克物理竞赛金奖获得者,高中毕业时保送进了北大。进了北大之后,一个学期选 10 门课,甚至更多,都没问题,因为只要学期结束,考试通过,就可以了。他觉得大学的日子基本上是在混中度过。一个同样和他保送进北大的同学,混到大二,因为长期缺课去打游戏,最终多门考试不及格被退学。他觉得这样混下去,实在对不起自己,因此申请 MIT,到这里继续读大二。到了 MIT,虽然只选了五门课,但他感到异常的繁忙,因为每门课,老师都要求阅读大量的书,有的课还必须做大量的实验,稍微掉以轻心就跟不上,晚上在图书馆熬夜看书到深夜的情形,在同学中十分普遍。”
    有一位去哈佛学习的中国女孩说:“想在哈佛混日子并不容易,教授对每个学生要求都特别严。”在她的五名室友中,有三个是华裔学生,但相比之下,另外两名美国学生却更为刻苦。
    在哈佛,到处都是图书馆。哈佛有 100 座图书馆,还有众多像图书馆一样学识渊博的教授们。毫不夸张地说,哈佛校园的每个地方几乎都是学生们的“流动图书馆”。餐厅是一个“可以吃东西的图书馆”,学生餐厅里很难听到说话的声音,每个学生端着比萨、可乐坐下后,往往边吃边看书或做笔记。几乎没有哪个学生光吃不读或边吃边闲聊的。校医院是图书馆的延伸,不管有多少人在候诊也保持安静,候诊室里的学生无一不在静静地阅读或记录。
    哈佛的博士可能每三天就要啃下一本几百页的书,并交上阅读报告。哈佛曾经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某教授对学生说:“你选修我的这门课,也就意味着你一天只能睡两小时。那么如果要选四门这样的课,不仅没有睡眠时间,反而得倒贴睡眠时间了。”一位在哈佛任教的教授告诉自己的学生:“我只要知道一个青年利用他的业余时间做了什么,就能预言出他将来的前程怎样。”有一个学生曾经为了提高自己的发言质量,花几百元买音像资料,然后自己编辑来配合自己在课堂上的发言。
    每位老师每次上课都会有作业要求,学生别想空手来听课。曾经有人采访哈佛学生:“哈佛教会了你什么能力?”他回答说: “哈佛给予我的,是在极限压力下的生存能力。她给我们创造了一种氛围、一种环境,在这种环境里必须保持精神的高度紧张,调动所有的潜能,才能有所收获。”
    ……
展开
目录
part 1 华美人生,自由起航!
13年的完全免费教育
所有车辆给校车让路
请进,这是我们的教室,不是商店哦!
幼儿园里的安保措施
Sam老师是博士

part 2幼儿能够做什么?
“野生放养”而非“温室圈养”
“总统先生,请与我们的孩子保持距离。”
我是自尊自信的好宝宝
“Timeout”来惩罚
幼儿也要爱科学
玩得开心哦!
爱国教育从小抓起
从小就要有爱心

part 3 轻松快乐的美国小学
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别具一格的生理健康课
表扬、表扬、再表扬
暑期生活也精彩
中国传统观念 PK西方自由教育
动手能力巧培养
小小艺术家
一个空的书包,一对飞翔的翅膀

part 4 初中生活面面观
“小升初”门槛
教室不固定,课间来回跑
我们爱上体育课
要成熟不要可爱的初中女孩
青少年赚钱有道
阅读习惯,从小培养
不可小觑的中学生作业
性知识教育课/ 课外生活做什么?
爱干家务活/ 中学课堂一瞥
嘘,考试成绩要保密
进步的标准是什么

part 5 高中可以很精彩
教科书:自由发挥的基石
课程设置:培养个性的土壤
选课和学分制:责任和挑战的开始
高中课,可以这样上?!
高中不轻松,学习生活两不误
心理辅导:为学生减压
尝试“在家上学”法
望子成“人”而非“龙”
职业技术教育:腾飞的另一只翅膀
高中课外也有“戏”
高中学生打工忙
恋爱不是洪水猛兽
高中毕业舞会——孩子的“成人礼”
教育创新的启示
何谓“神童”?
艺术教育指引创造
每年七次“高考”
大学青睐成熟而与众不同的高中毕业生
当中国学生遇到美国大学
孩子上大学,欢迎家长送

part 6 大学缔造成功
雄厚的资金用于教学科研第一线
小的往往是好的——“文理学院”
严谨的教风,高素质的师资
不要像不像,要的是想象
美国教授的“终身职”
精英不是天才,而是为梦想努力的人
相信权威 VS追求真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清晰的目标,前进的灯塔
“挣”学分,宽进严出
选修“幸福课”
会学也会玩,学习休闲两不误
性别中立宿舍,男女混住
恋爱潜规则:不要为我动心
亲情满满的毕业典礼
永不“毕业”
实习之路任意选
以培养高级应用性人才为主的研究生教育
博士学位——最难获得的学位
编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