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为什么中国出不了大师:探讨钱学森之问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30329349
  • 作      者:
    石毓智著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编辑推荐
  作者于1996-1999和2010-2011前后两次潜伏大师云集的斯坦福大学,打入数学、物理、化学、哲学、心理学、统计学、生物学、商学院、语言学、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等系科的课堂和各种学术活动,收集情报,分析取证,写成《为什么中国出不了大师:探讨钱学森之问》,尝试对钱老和温总理的问题做一个说明。《为什么中国出不了大师:探讨钱学森之问》从36个不同的角度来回答“钱学森之问”,这包括儒家教育思想、大众的思维水准、民族的思维特性、家长和学校的期许、学校和社会环境、哲学文化传统、学习的态度方式、数学思维习惯、科学研究历史等。
展开
作者简介
  石毓智,1963年生,中原洛阳人。1999年获得斯坦福大学博士,2010/2011年访学于斯坦福大学。已经在JohnBenjiamensPublishingCompan、商务印书馆、北京大学出版社等8家出版社出版中英文学术专著16种,在包括《中国社会科学》在内的海内外40余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40余篇。
  《光明日报》、《中华读书报》、《博览群书》、《文汇读书报》等国内50余家报刊媒体上都发表文章评介其著述,美国的Language和荷兰的StudiesinLanguage也发表评介文章介绍石毓智的研究。
展开
内容介绍

  《为什么中国出不了大师:探讨钱学森之问》是对“钱学森之问”的一个系统探讨。钱先生晚年提出了一个关乎国家未来的疑问:为什么当代中国培养不出大师、创新型人才?这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这个问题已引起上至国务院总理下至普通学生的深思。它是沉重的,也是不容回避的。只有直面这个疑问,才能为目前中国教育存在之种种问题寻求真正的解决之道。钱老的疑问,也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疑问,是社会各界对中国教育的疑问,是一个伟大民族必须直面的疑问。
  《为什么中国出不了大师:探讨钱学森之问》面向大众读者,尤其适合在校学生、教育工作者、教育决策者等人群阅读。

展开
精彩书摘
  如果让我们用两个词分别来概括东西方教育终极奴标的差异:
  中国教育的终极目标:君子。
  西方教育的终极目标:大师。
  中国高校的校训几乎都是来自儒家的经典,受孔子的教育思想影响最深。孔子办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就是给政界输送人才,孔子学院实际上是中国第一所政法大学。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两套豪言壮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都是儒家理想的政治家,跟探求真理的科学家、思想家没啥关系。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樊迟要学农业,被孔子骂为小人,没有出息,为什么不去当政治家呢?其实,影响今日生活最深刻的一门学科——基因科学,就是从种庄稼中发展起来的。
  把提高道德修养作为教育目标,本身没有任何错。一个和谐的社会,特别是一个廉洁的政治,需要千千万万的君子。大家都可以明白,中国的教育在培养“君子”方面是否卓有成效,是否成功了?对此人们心里都有一杆秤。
  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以培养“君子”为首要目标的教育是不大可能培养出大科学家、大思想家的。
  然而,科学求真的本身产生出巨大的“副产品”,就是不一定投入者都可以当科学家,但是养成了很多科学研究者的君子风度。科学探索中包含着协同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认真负责任的工作态度,尊重他人的道德风尚,接受别人检验的自律精神,造福大众的博爱精神。一个人具备了这些品性,不就是一个现代的君子嘛!我在东西方的教育界生活多年,不知道人家大学里、社会上的君子比咱们多多少,只觉得君子风度已经成了普通人的修养,处处都能感受得到。这是值得我们教育界借鉴的。
  西方的大学特别强调学生要为社会服务,解决人类面临的科学难题。在斯坦福大学工程系新落成的大楼里,一根柱子的铜牌上雕刻着理兰德·斯坦福把家产捐出来建立学校的目的:“读大学虽然是为了自己的成功和荣誉外,更重的是肩负着为社会服务的希望和信任。”但是,造福人类的科学发现、发明,毕竟是少数大科学家的事;绝大多数的人只能做些知识的继承和传播工作,过个文化人的普通生活。这种教育相当成功,相当深入人心。这些人大学毕业之后,以各种方式为社会服务。美国有种社会现象非常令人感叹,那就是做义工的人非常多,有些社区医院的运作,由于缺乏资金,基本是靠义工来支撑。在斯坦福大学就读的外国学生或者访学者,总能找到那些退休的老师来资源帮助你改善英语。很多中小学的事物,都是靠义工来做的。义工的队伍,从中学生到退休人员都有。在这里“雷锋”的事迹没有人去报到,因为太多了;没有人去提倡,因为已经成了很多人的自觉行为。
  国内很多人可能对这种现象误解,认为他们有钱,吃饱了没事干,才会去做义工。这完全是一种价值观问题。其实,看看我们国内,也有很多人是衣食无忧,无所事事,一天到晚忙着打麻将、吃吃喝喝。如果大家能把这些打麻将的时间部分用来为社会无偿服务,那么大家的生存环境就会大大改善。
  东西方的校训深刻反映了两种文化的教育价值观,也影响了人才培养的方向。在培养道德高尚的君子上,东西方的教育则是:有意插花花不开,无意栽柳柳成荫。
  ……
展开
目录
前言
1 中国人的创造力为何弱
2 中国学生为何后劲儿不足
3 大众思维与高端人才培养
4 中国人的读书兴趣为何早衰
5 读书的意义是什么
6 学习风气的历史一瞥
7 圣人和凡人之间的差别
8 从校训看东西方教育目标的差异
9 死要面子的教育
10 好态度不如好思路
11 知识不一定是力量
12 重道德轻真理的教育
13 东西方学者的数学思维差距
14 教学方式与师生的智商
15 东西方看待“优秀”的标准差异
16 学习是一个探险的旅程
17 保护学生的隐私权
18 对能言善辩的传统偏见
19 诚信缺失是制约中国教育的瓶颈
20 诚信是西方教育的软实力
21 母语政策与高尖人才的培养
22 美国教师的敬业精神
23 美国学生的好学精神
24 中国人的母校感情为什么淡薄
25 最能激发创造力的环境
26 出大师的校园环境
27 出大师的社会环境
28 权力与学术的混合
29 重帮派而轻学派的风气
30 教育与科研领域的世袭现象
31 教育与科研领域的家庭化
32 儒家的文化基因
33 大学“大”在何处
34 最理想的师生关系
35 农耕文明对教育的影响
36 诗性民族与理性民族
卷尾语 打招呼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