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科技北京建设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3614986
  • 作      者:
    张耘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经济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编辑推荐
  《科技北京建设研究》是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项目成果,是国内第一部从顶层设计视角全面研究科技北京建设问题的著作。
展开
作者简介
  张耘,女,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管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主要从事公共管理与科技管理方面的研究。近五年来,共完成研究专著四部:《技术产权交易与定价研究》、《高技术企业产权交易与价值评估》、《首都可持续发展战略资源研究》、《跨国公司对华技术转移研究——北京案例》。主要学术著作十部。在各类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
  主持研究省部级科研项目十多项。曾获得北京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2项。
展开
内容介绍
  《科技北京建设研究》是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项目成果,是国内第一部从顶层设计视角全面研究科技北京建设问题的著作,从“科技北京”建设的时代需求与现实条件出发,着重回答了四个问题:“科技北京”内涵、特征与标志;“科技北京”建设的根本目的与建设目标;“科技北京”的城市功能定位与城市精神;“科技北京”建设路径与建设重点。
  “科技北京”建设路径为该书的重点,描述了“科技北京”建设的总体战略。分别从科技、经济、环境、社会四个子系统探讨科技北京建设的具体问题。
展开
精彩书摘
  所谓“整体”,是指在系统各种因果关系的分析之中,不仅仅考虑人类生存与发展所面临的各种外部因素,而且要考虑其内在关系中必须承认的各个方面的不协调。发展的总进程应如实地被看作是实现“妥协”(Compro-mise)的结果。
  所谓“内生”,依照数学上的常规表达,是指描述系统内在关系和状态的方程组中的各个依变量集合,以及这些变量的调控将影响行为的总体结果。在实际应用上,“内生”被认为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内部动力、内部潜力和内部的创造力,如其资源的储量与承载力、环境的容量与缓冲力、科技的水平与转化力等。
  所谓“综合”,代表着涉及发展的各个要素之间互相作用的组合,包含了各种关系(线性的与非线性的、确定的与随机的等)的层次思考、时序思考、空间思考与时空耦合思考。既要考虑内聚力,也要考虑排斥力;既要考虑增量,也要考虑减量,最终要把发展视作影响它的各种要素的关系“总矢量”。
  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对象,要比目前已出现的大系统或巨系统还要复杂,它所包含的基础特征,诸如空间排布、等级层次、演化轨迹、系列分化和空间效应等,常作为建造系统时的基础因素加以考虑。可持续发展系统所包括的各个要素和属性之间,或它们与系统的外部环境之间,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并且以“流”的形式贯穿于其间,从而形成一个动态的、系列的、层次的、实行自我调节和反馈的相对独立的体系。
  人口膨胀、资源与环境退化等全球性问题的产生,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来自于人类社会活动中日益进步的科技手段的不合理运用,而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解决又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来实现。面对这一似乎相悖的逻辑关系,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过程中,我们必须首先对科技进步与科技创新的作用进行重新反思,充分认识科技进步与科技创新的两面性,认识其对可持续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并不断加强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我们带来巨大福祉和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消极的后果。马克思在考察资本主义条件下科学技术作用时曾指出:“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都好像包含有自己的反面。
  ……
展开
目录
绪论
一、科技北京提出的历史背景
1.新中国成立之后——政治导向
2.改革开放——经济导向
3.现阶段——民生福祉需求导向
二、科技北京建设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科技北京建设研究的背景
2.科技北京建设研究的意义
三、科技北京建设研究目标与方法
1.科技北京建设研究目标
2.科技北京建设研究方法
四、科技北京建设研究框架
五、科技北京建设研究的主要观点
1.以三大理论为指导,明确科技北京的内涵
2.以科学发展观为依据,回答为什么要建设科技北京
3.以服务理念为基础,定位科技北京的城市功能与
北京精神
4.以系统理论为支撑,描绘科技北京建设路径

第一章科技北京的思想源流
一、科学、技术概念的界定与科技社会目标需求决定学说
1.科学技术概念的界定
2.科学、技术两者之间的关系
3.科学技术化发展的双重后果
二、科技北京是可持续发展科技思想中国化的时代产物
1.马克思、恩格斯的科技思想
2.毛泽东——自力更生,进行技术革命,向科学进军
3.邓小平——对外开放,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4.江泽民——科教兴国,大力推动科技进步
5.胡锦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
三、科技北京是对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具体实践
1.经济增长理论观点概述
2.可持续发展与科技创新互为前提
3.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理论对科技北京建设的启示
四、科技北京是对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重新审视和界定
1.STS理论的缘起和发展
2.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3.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
五、科技北京是中西方科技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1.中国科技文化传统的特点
2.近代西方科技文化传统特点
3.中西科技文化传统的碰撞与融合
六、科技北京是对科学发展观的实际应用
1.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基本要求
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3.科学发展观的本质

第二章科技北京理念的内涵
一、科技北京概念界定
1.科技北京概念界定依据
2.科技北京概念表述
二、科技北京的核心是科学发展
1.发展是科技北京的前提
2.科学发展是科技北京的本质
3.绿色发展是科技北京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和必然趋势
4.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是科技北京的根本目的
三、科技北京的标志是科技与经济、环境、社会的一体化、
协调化、融合化
1.科技经济一体化
2.科技环境协调化
3.科技社会融合化
四、科技北京本质属性
1.科技北京是“中国发展模式”新阶段的有益尝试
2.科技北京是对新时期北京科学发展理念的抽象表达
3.科技北京是城市系统进化的本质反映

第三章科技北京建设的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一、人本论——科技北京的目标导向
1.科学发展观与人本论
2.科技发展为了人
3.科技发展服务人
4.科技发展依靠人
二、服务论——科技北京的功能导向
1.首都城市的本质特征与服务思想
2.服务理念的精神实质
3.服务语境下的科技北京功能定位
三、系统论——科技北京的路径导向
1.系统和系统论
2.系统论视角下的城市系统
3.以科技创新推进城市系统的演进和优化

第四章科技北京建设的时代需求和现实基础
一、科技北京建设的时代需求
1.科技北京是科技全球化的必然选择
2.科技北京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应有之义
3.科技北京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4.科技北京是实现“三个转变”的重要保证
5.科技北京是科技社会化的理性应答
二、科技北京建设的现实基础
1.科技北京建设的科技基础
2.科技北京建设的经济基础
3.科技北京建设的环境基础
4.科技北京建设的社会文化基础

第五章科技北京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国际科技创新枢纽
一、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目标
1.国际科技创新枢纽的含义
2.国际科技创新枢纽的基本特征
3.国际科技创新枢纽建设的意义
二、以高校和科研机构为主体的知识创新枢纽
1.知识创新枢纽的界定
2.北京知识创新现状与问题
3.知识创新枢纽建设的主要任务
4.知识创新枢纽建设的保障措施
三、以企业为核心的技术创新枢纽
1.技术创新枢纽界定
2.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现状与存在问题
3.技术创新枢纽建设的保障措施
四、以产业引领为主要功能的产业创新枢纽
1.产业创新枢纽界定
2.产业创新枢纽建设现状及主要任务
3.产业创新枢纽建设的保障措施
五、以科技中介机构为纽带的服务创新枢纽
1.服务创新枢纽界定
2.创新服务枢纽建设现状及主要任务
3.服务创新枢纽建设的保障措施

第六章科技北京经济建设——全国新经济的策源地
一、新经济策源地的含义和特征
1.新经济的核心内容
2.策源地的本质特征
二、北京建设新经济策源地的战略意义
1.新经济策源地建设是北京产业结构调整的客观需要
2.新经济策源地建设是北京特殊地位决定的历史使命
3.新经济策源地建设是发挥北京资源禀赋优势的
必然选择
三、北京建设新经济策源地的目标:全国新经济的策源地
1.经济服务能力目标
2.经济服务路径目标
四、北京建设新经济策源地的途径
1.识别培育潜导产业
2.促进提升先导产业
3.做大做强支柱产业

第七章科技北京环境建设——绿色科技创生示范区
一、科技北京环境建设的指导思想
1.避免科技异化对自然的负面影响,实现人与
自然的和谐发展
2.充分体现服务性功能
3.科技北京环境建设要切合北京的发展规划和
可持续发展要求
4.科技北京环境建设应关注人民生活条件的
改善和投入产出比
二、科技北京环境建设的战略目标
1.目标设立的原则
2.科技北京环境建设战略目标
3.科技北京环境建设战略目标
三、科技北京环境建设的路径选择
1.关键技术应用示范阶段
2.规模应用示范阶段
3.普遍应用示范阶段
四、科技北京环境建设的对策建议
1.保证环境质量持续提高
2.加强环境资源综合利用
3.完善智能化环境信息监测
4.全面推广循环经济

第八章科技北京社会建设——科技文明首善之区
一、科技北京社会建设的战略目标
1.科技文明首善之区的内涵
2.建设科技文明首善之区的意义
3.建设科技文明首善之区的指导思想
二、建设科技文明首善之区的路径选择
1.物质与器物层面,推动科技与民生的结合
2.制度与组织层面,通过社会管理创新推进管理科学化
3.价值观与行为规范层面,提升人的科学素养及弘扬
科技文化
三、建设科技文明首善之区的对策建议
1.推动科技支撑民生工程,促进科技成果惠及人民
2.渐进式推进“以人为本”的科学化管理
3.完善科技制度体系的系统性建设
4.提高领导干部科学素养的同时狠抓科学教育与科技普及
5.从制度和精神层面开展科技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