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在新闻中看到某演员到农村去体验生活,学生在写作之前也被要求有生活体验。在中文语境中“体验”既是动词也可以是名词:作为动词意为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作为名词意为亲身经历。“体验”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比较明确的阐述是:“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里仅侧重了学生的“学”以及体验式教学的终极目标,并没有论及其过程和方法,仿佛给教者留下很大的研究空间。在教学活动中体验式教学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主要是通过观摩或者直接使教学活动再现,使学生进入教学内容所描述的环境中进行学习、体验、感悟,以得到知识经验的一种学习方法。
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以1870-1871年普法战争为背景,通过被割让的阿尔萨斯地区一个普通小学生在最后一节法语课中的所见所闻,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人民对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厚重的主题通过作家饱含感情的笔端,以平易的风格和朴素的语言表现出来,曾经的普通人或小人物在特殊历史环境中的熠熠生辉。这样一篇含义隽永的小说通过怎样的教学才能让现在的学生感同身受,毕竟现在的学生没有可参照的环境和亲身经历,而爱国主义教育也不能只是停留于形式,它更需要的,是我们每个人的真心。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