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都会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创造新的认知方式,带来新的社会形态。如他所言,随着电子媒介以及互联网新媒介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了重新部落化时代,整个世界变成了“地球村”。新媒介着实改变了人类的生活,人们在网络世界里交友、议政,通过手机购物付款、把握世界的瞬息万变。然而,新媒介这把双刃剑的负面效应,不仅体现于媒介依存症,更表现于新媒介技术使得传播风险迅速地扩大化。
一直以来,绝大部分学者及其研究成果都认为互联网的主要传播类型是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结合,而手机更不容置疑是以人际传播为主,所以大多数对互联网的研究均选择人际传播或大众传播或两者结合的视角,对手机的研究则从人际传播的角度出发,至多出于手机报的考虑联系到大众传播的理论,忽略了群体传播在新媒介传播中的决定性作用,少见以群体传播的理论分析新媒介。不可否认,互联网的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功能非常突出,电子邮件、即时通讯、门户网站新闻资讯、信息搜索链接等已成为现代人生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手机传播更不用说,通话、短信无不是纯粹的人际传播。但是如前所论,网络论坛、社交网站等虚拟群体空间中的信息传播,以手机为渠道的微博,无论是看似有意无意的轻聊漫谈、有心无心的分享喜怒哀乐,还是对社会热点事件的激烈讨论,这些滋生各种“说法”的温床都是群体传播。事实上,互联网就是一个超越了时空限制的超大群体系统:既有初级群体如自己的SNS好友群,又有次级群体如论坛某一话题的临时关注讨论群;既有组织群体如企业、公司内部网络,又有非组织群体如豆瓣上的兴趣小组;既有较小范围群体如地方论坛,又有较大范围群体如全球性的社交网站Facebook等。即便是互联网上的其他传播类型,也夹杂着群体传播。比如,门户网站刊发的新闻虽是大众传播,但网民对新闻的互动评论(包括对新闻内容的直接评论和对别人观点的回复评论),则是群体传播。QQ等即时通讯工具用在两个人之间是人际传播,而群聊却是群体传播。以手机为渠道的微博则表现出更为强烈的群体传播属性。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