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解放前上海工人形象进行考察时,本研究主要选取的研究对象是与上海工人运动有关的重大事件——五四运动、五卅运动、三次工人武装起义和“四一二”政变——发生时间前后《申报》的报道。因为在事件发生前后,媒体报道比较集中,其特点也比较容易凸显出来。在对第二阶段上海工人形象进行考察时,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对象是1950年4、5月和1961年4、5月《解放日报》的报道。1950年是上海解放后的第一年,1961年的上海则是在“大跃进”之后进入了调整整顿阶段,同时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后,对工人阶级的报道也会相对集中。在第三阶段,主要选取的研究对象是1998年1月《解放日报》的报道,2002年5月和2004年全年《新民晚报》的报道。1998年1月,上海纺织业开始了“压锭战”,2002年5月,上海最后一批工人新村将要拆迁,2004年则是最接近本文写作时间的一年。
在主流大众传媒中,本研究选择了报纸为研究对象,因为在本研究涉及的历史时期内,只有报纸是一直存在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上海并没有广播和电视媒体。以报纸为研究对象能够保证各时期之间的研究较为统一,并且来源于报纸的资料较易收集。
在具体报纸的选择上,解放前是《申报》。因为在特殊的历史情况下,当时的国共两党报纸较为对立,在这个研究中希望找一个较为中立的主流报纸。并且工人阶级在解放前尚未被建构起来,它的踪迹要在社会新闻、政治新闻各方面去仔细地找。《申报》是内容较为全面的一张报纸,且持续办报时间长,对于资料的收集来说较为理想。
在解放后选择的是《解放日报》和《新民晚报》。《解放日报》是上海的市委机关报,代表党和政府的声音,《新民晚报》是相当大众通俗的市民报纸,在研究各种力量对工人阶级的表达时,它们都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因为此研究的对象分布时间跨度较大,涵盖内容非常丰富,本文未能完全展开讨论,只能以个案分析为主,采取定量与思辨方法相结合,以窥一斑。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