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自唐初创建,迄今已1300多年,此楼阁一直被称为“滕王阁”。
有人会问,阁名为何冠之以“滕王”,而不是别的什么?为什么称阁,而不叫楼?前一个问题历来说法不一,后一个问题则不难解答。
明代方志学家曹学《名胜志》载:“阁成而滕王之封适至,因以名之。
”这一说法,显然是错误的,因为《唐书-太宗纪》中记载得明明白白,李元婴封为“滕王”是贞观十三年(639)六月的事,距后来建阁相差十几年之久,距在四川阆州建亭相差四十余年。洪州创阁、阆州建亭,均以“滕王”名之,只不过是滕王所营建而已,是供其“游观宴集”之用罢了。
滕王李元婴是个风流帝子,游观宴集,纵情歌舞,终日寻欢作乐,甚至在为其兄太宗李世民居丧期间,仍然我行我素,照常“集官属燕饮歌舞,狎昵厮养”,他营建滕王阁的目的,只“不过骋游观、供宴赏已尔,非有风流善政”(见清·刘绎《重建滕王阁记》)。《隋唐演义》中云:“忆昔滕王元婴,东征两讨,做下多少功业,后来为此地(洪州)刺史,牧民下土,极尽抚绥,黎庶不忘其德,故建此阁,以为千秋仪表。”小说之言,不足为据。
《阆苑记》及《方舆胜览》并云:“(滕)王刺隆州时,宏修衙宇,名日‘隆苑’(后因明皇讳,改阆州阆苑),建有‘滕王亭’。是滕王在洪州建阁,在隆州建亭,均以滕王名,非因封王始名。”是他本人命的名,或是其下属命的名,抑或是后人叫出来的。亦各有说法。《滕王阁志》云:阁成之日,因李元婴曾在贞观十三年被封为“滕王”,洪州官员以李元婴的封号而冠阁名,故称“滕王阁”,此说似较合乎情理。
滕王阁为何称“阁”,而不称楼呢?楼与阁在形制上不易明确区分,人们也常常将“楼阁”二字连用。“楼”是重屋,上下都可以住人。“阁”是架空的楼,不同于一般的“楼”。“阁”是由干阑建筑(即以树干为栏的木阁楼,日“干阑”,亦作“干栏”)演变而来。古代关于阁的记载比较多而且早,一般是指底层空着或做次要用途,而上层做主要用途的单体建筑,供贮藏或观览之用。一般的阁都带有平坐,这平坐也可以说是楼与阁的主要区别之所在。阁架空后,可防潮取势,有优于普通重屋之处。滕王创建之阁“峻修广袤,非常制所能拟及”(唐·韦悫《重修滕王阁记》),背城临江,高踞丘冈,架空营造,所以是“阁”而非“楼”。第29次新落成的滕王阁,亦按“阁”的形制设计,设有近10米的高台平坐,平坐之上为阁之主体建筑。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