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湖广填四川”移民通道上的会馆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4134013
  • 作      者:
    赵逵著
  • 出 版 社 :
    东南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作者简介
    赵逵,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后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国际会员。主要从事遗产保护、传统建筑研究与设计。
    2009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978111)“明清湖广填四川移民通道上的会馆研究”:同年,主持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资助项目“川盐古道上的盐业建筑研究”:2011年,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20110490701)“夏热冬冷地区传统建筑中适宜生态技术研究”。
    已出版专著《川盐古道--文化线路视野中的聚落与建筑》,合著《西南民居》、参编《两湖民居》,并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湖广填四川”是中国移民史上的重大事件,它带动了中西部地区大规模人口流动与文化交流。在巴蜀及周边地区的“移民通道”上,汇集了大量精美的会馆建筑。这些会馆在继承各省“移出地”的“本原文化”的同时,又与巴蜀“移入地”的“本土文化”相融合,并以“外来文化”的身份深刻影响了相对封闭的巴蜀本土营造技术,具有技术交流、文化融合的“标本”性特征。同时,这些会馆大多主导移民场镇的空间格局,成为移民社会的“精神中心”,它的建设与这些聚落的生长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
    《遗产保护与传统建筑研究丛书:“湖广填四川”移民通道上的会馆研究》以“移民通道”新视角系统考察巴蜀会馆建筑,以大量实拍照片及翔实测绘资料,对同乡会馆与原乡建筑、各省会馆与本土建筑进行系统比较,以此探寻会馆建筑的演变规律,揭示古代封闭区域内技术交流和文化融合的内在动因,从内容与方法上丰富对“地域性、专题性”传统建筑的研究。
展开
精彩书摘
    而抵达叙永,主要是通过陆路,从普安、水城、毕节到达叙永。这条由普安至纳溪的通道即称为永宁道。纳溪至叙永的这段水路河流狭窄。据明朝杨升庵《咏永宁河》诗云:“永宁三百六十滩,顺流劈箭上流难。
    (2)合茅道:这条水路主要是从贵州茅台出发,顺赤水河,经兴隆滩、二郎滩、猿猴、赤水县最后抵达四川合江。茅台镇既是移民入川水路的起点也是陆路的终点。从贵阳方向来的移民在抵达茅台之前都是通过陆路。赤水沿岸的移民分布比较密集,二郎、太平、丙安、福宝、尧坝等古镇至今还保留完整的会馆建筑。
    (3)綦江线:这条线路是由贵州松坎抵达四川江津的水路县。主要由松坎出发,沿綦江顺流而下,途经綦江县最后进入江津,水运长达70公里。
    (4)乌江线:这条线路是从思南沿乌江水路进入四川涪陵的线路,主要由思南出发沿赤水经过沿河、龚滩、彭水再进入涪陵。乌江既是交通要道,亦是一条军事河流,历来被称为天险。汉代、三国、太平天国的英雄豪杰,都在江边演绎过金戈铁马的故事。《华阳国志》中已有记载:“涪陵郡,巴之南郡。从帜南入,溯舟涪水,本与楚商于之地接,秦将司马错由之取商于地为黔中郡。”乌江沿岸有许多古镇至今还保留了部分会馆建筑,如龚滩、龙潭。
    3.4.2陕甘移民的迁徙路线
    从陕西、甘肃以及途经陕南的移民要进入四川,就要逾越秦岭巴山这两道川陕间的天然屏障。早在商周以前,秦岭山间就已出现沟通南北的古代道路,这些古栈道即被称为蜀道。而“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中的陕甘移民和一部分途经陕西的移民就是通过这些古栈道抵达四川,从此在这里繁衍生息的。
    根据先前的调查和研究,穿越秦岭的通道主要有六条,分别是: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库谷道和武关道。而穿越巴山的通道主要有三条,分别是:金牛道、米仓道和荔枝道。
    陈仓道古称周道,因北端由陈仓县(今宝鸡市)出口而得名。又因路径秦岭嵴梁上的要隘大散关,亦称散关道,因利用嘉陵江水路,也成为嘉陵道。
    ……
展开
目录
1 绪论
1.1 课题源起
1.2 概念阐述
1.3 研究内容
1.3.1 移民线路的总结和会馆的地域认同
1.3.2 各省会馆结构、形态比较研究
1.3.3 会馆内涵的指定性
1.4 研究的目标与意义
1.4.1 研究的目标
1.4.2 研究的意义
1.5 相关研究综述
1.5.1 关于会馆的研究现状
1.5.2 关于明清移民的研究现状

2 会馆综述
2.1 会馆的概念
2.2 会馆的起源与发展
2.2.1 会馆与移民
2.2.2 会馆的演进
2.3 会馆的分类
2.3.1 同乡会馆(移民会馆)
2.3.2 行业会馆
2.3.3 士绅会馆
2.3.4 科举会馆(贡院、试馆、文昌阁、文庙、孔庙、状元楼、书院)

3 巴蜀移民与巴蜀会馆
3.1 “巴蜀”概念界定
3.1.1 巴蜀地域范围
3.1.2 巴蜀地貌人文特点
3.1.3 “巴蜀”与“四川”
3.2 巴蜀移民历程
3.2.1 元代以前移民--从北向南移民
3.2.2 元、明时期的移民--从东向西移民
3.2.3 清代的移民--从东向西为主,从北向南为辅的大移民
3.3 明清“湖广填四川”移民解析
3.3.1 “湖广填四川”移民的背景
3.3.2 “湖广填四川”移民的动机
3.3.3 “湖广填四川”移民的类别
3.4 明清移民迁徙路线
3.4.1 长江中下游移民的迁徙路线
3.4.2 陕甘移民的迁徙路线
3.4.3 入川后的再迁移
3.5 巴蜀会馆的出现及其分布
3.5.1 巴蜀会馆的出现
3.5.2 巴蜀会馆的分布

4 巴蜀会馆的建筑特色
4.1 巴蜀会馆的建筑选址特点
4.1.1 邻近城镇港口、码头
4.1.2 占据城镇、场镇中心地带
4.1.3 与传统祠庙、道观等结合
4.1.4 受堪舆术的影响
4.2 巴蜀会馆的建筑分析
4.2.1 功能分析
4.2.2 平面功能
4.2.3 空间营造
4.2.4 造型设计
4.2.5 结构特点
4.2.6 装修布置
4.2.7 装饰运用
4.3 巴蜀区域内的会馆比较
4.3.1 巴蜀会馆之间之比较
4.3.2 巴蜀区域内会馆与其他地区会馆的比较
4.3.3 会馆与当地民居、公建的比较

5 巴蜀会馆案例分析
5.1 各省同乡会馆的案例分析
5.1.1 重庆湖广会馆建筑群
5.1.2 重庆龙潭万寿宫(江西会馆)
5.1.3 洛带南华宫(广东会馆)
5.1.4 自贡西秦会馆(山陕会馆)
5.1.5 宜宾滇南会馆
5.1.6 顾县聚圣宫(川主庙)
5.1.7 石阡万寿宫(江西会馆)
5.1.8 湖南芷江天后宫(福建会馆)
5.1.9 重庆龙兴禹王庙(湖广会馆)
5.2 行业会馆案例分析
5.2.1 自贡桓侯宫(屠宰业会馆)
5.2.2 自贡王爷庙(船帮会馆)
5.2.3 罗泉盐神庙(盐业会馆)

6 巴蜀会馆集中的场镇举例
6.1 场镇概况介绍
6.2 场镇实例分析
6.2.1 洛带
6.2.2 河南荆紫关
6.2.3 仙滩
6.2.4 自贡
6.2.5 宜宾李庄
6.2.6 重庆巫山大昌镇

7 巴蜀会馆的文化内涵及其保护建议
7.1 巴蜀会馆建筑的文化内涵
7.1.1 重要的社会民俗文化的载体
7.1.2 移民文化与本土文化的融合体
7.1.3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投影
7.2 巴蜀会馆存在的问题
7.2.1 会馆建筑的过度修复失去原有风貌
7.2.2 部分建筑肌体遭受严重破坏残缺不全
7.2.3 不合理的使用使原有建筑空间遭到破坏
7.2.4 建筑欠缺日常维护,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
7.2.5 建筑周围环境不利因素对建筑物产生影响和破坏
7.3 对巴蜀会馆的保护建议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