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秦汉以来,北京地区一直是中国北方的军事和商业重镇。名称 先后称为蓟城、燕都、燕京、幽州、涿郡、南京、中都、大都、京师、顺 天 府、北平、北京等。古代:从军事重镇到一代名都 早在西周初年,周武王即封召公于北京及附近地区,称燕,都城 在今北京房山区的琉璃河镇,遗址尚存。又封尧之后人(一说黄帝后 人)于蓟,在今北京西南。后燕国灭蓟国,迁都于蓟,统称为燕都或燕 京。秦代设北京为蓟县,为广阳郡郡治。汉高祖五年,该市被划人燕国辖地。元风元年(公元前80年)复为 广阳郡蓟县,属幽州。本始元年(前73年)因有帝亲分封于此,故更为 广阳国首府。东汉光武改制时,置幽州刺史部于蓟县。永元八年(96年)复为广 阳郡驻所。西晋时,朝廷改广阳郡为燕国,而幽州迁至范阳。十六国后赵时,幽州驻所迁回蓟县,燕国改设为燕郡,历经前燕、前秦、前燕、后燕和 北魏的统治而不变。隋开皇三年(583年)废除燕郡。大业三年(607年),隋改幽州为涿 郡。唐初武德年间,涿郡复称为幽州。贞观元年(627年),幽州划归河 北道管辖。后北京成为范阳节度使的驻地。安史之乱期间,安禄山在北 京称帝,建国号为“大燕”。唐朝平乱后,复置幽州,归卢龙节度使节制。五代初期,军阀刘仁恭在这里建立地方政权,称燕王,后被后唐 消灭。北宋初年宋太宗在高梁河(今北京市海淀区)与辽战斗,北宋大 败,对燕云十六州从此望眼欲穿;辽于会同元年(938年)起在北京地 区建立了陪都,号南京幽都府,开泰元年(1012年)改号析津府。贞元元年(1153年),金朝皇帝海陵王完颜亮正式建都于北京,称 为中都,在今北京市西南。此后元朝和清朝的都城均建立于此。明朝 在永乐年问,明成祖朱棣为了便于防守蒙古军,将都城迁至北京。从 那之后,北京成为明朝的新都城。成吉思汗麾下大将木华黎于1215年攻下北京,遂设置燕京路大 兴府。元世祖至元元年(1264年)改称中都路大兴府。至元九年(1272 年),中都大兴府正式改名为大都路。明朝初年.以应天府(今南京)为京师,大都路于洪武元年(1368 年)八月改称为北平府,同年十月应军事需要划归山东行省。洪武二 年三月,改为北平承宣布政使司驻地。燕王朱棣经靖难之变后夺得皇 位后,于永乐元年(1403年)改北平为北京,是为“行在”且常驻于此,现在的北京也从此得名。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明朝中央政府正 式迁都北京,以顺天府北京为京师。应天府则作为留都称南京,明仁 宗、英宗的部分时期,北京还曾一度降为行在,京师复为南京应天府。清兵入关后即进驻北京,称北京为京师顺天府,属直隶省。近代:屈辱的见证和革命的象征 晚清时期(1860年~1911年) 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以后,外国使节和传教士得到特许进北京,在城内各处兴建教堂,使馆则集中在东交民巷。1860年,英法联军打 进北京;1900年,八国联军打进北京。中华民国初年(1912年~1928年) 1911年辛亥革命后,民国元年1月1日,中华民国定都南京,同年3 月迁都北京。直至民国十七年(1928年),中国国民党北伐军攻占北 京,张作霖败回东北,北洋政府垮台。民国伊始,北京的地方体制仍依清制,称顺天府。直至民国三年 (1914年),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直辖于北洋政府。这一时期,北京新 建了有轨电车系统和一批现代的文化教育机构,如清华大学、燕京大 学、北京大学、辅仁大学、协和医学院等。中华民国中后期(1928年-1949年) 1928年北伐战争后,中国的首都迁到南京,撤销京兆地方,北京 被改名为北平特别市。1930年6月,设北平为河北省省辖市,同年12月 复升为院辖市。这一时期,北京尽管不具首都的地位,但在文化教育 方面仍有相当的优势,被国际人士称为“中国的波士顿”。1937年“七 七事变”后,北平被日本占领。伪“中华民国I临时政府”在此成立,且将 北平改名为北京。1945年8月21日,第十一战区孙连仲部接收北京,并 重新更名为北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49年) 1949年1月31日,傅作义将军与中国共产党达成和平协议,率领 25万国民党军队反正,中国人民解放军进人北平市,实现对北京的解 放。同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关于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纪年、国歌、国旗的决议》,北平更名为北京。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宣告成立。【城市特色】 庙宇 宗教寺庙遍布北京。现存著名的有:佛教的法源寺、潭柘寺、戒台 寺、云居寺、八大处等;道教的白云观等;伊斯兰教的北京牛街礼拜寺 等;藏传佛教(喇嘛教)的雍和宫等;天主教西什库天主堂、王府井天 主堂等;基督教的缸瓦市教堂、崇文门教堂等。P2-4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