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探寻与求证:云南团山村与江西流坑村传统聚落的比较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7004493
  • 作      者:
    许飞进著
  • 出 版 社 :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内容介绍
  《探寻与求证:云南团山村与江西流坑村传统聚落的比较研究》从区域的角度,运用比较的方法,通过多学科的知识与手段,较为系统地对流坑村与团山村传统聚落进行解读,深人了解传统聚落的特征、形成及演变,进一步把握其形成与发展的多元化及其本质。同时,在总结传统聚落中变与不变的适宜性的相关因素基础上,进一步思考传统聚落在现代村镇建设与发展中的策略,使理论与实践能有机结合。作者试图从文化及哲学层面上对传统聚落的分析进行升华,从而为城乡规划、建筑设计提供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
  《探寻与求证:云南团山村与江西流坑村传统聚落的比较研究》可供建筑学、城乡规划、历史文化遗产的研究与保护、设计者及相关院校师生阅读。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二节聚落的经济地理
  一、团山村
  团山村中汉文化的历史据家谱记载起自明朝,但团山村因商而盛则为清末。1862年,法国侵占越南南部。清同治四年(1865年),法国组织了一支矿藏探测队,由格拉里带领进入云南,考查矿藏资源,回国后向法国政府提交了《云南银矿》等三份调查报告,这里的银矿指个旧锡矿,明末清初个旧以产锡为主,银矿次之。清光绪九年(1883年)法国将越南变为殖民地,随之向中国挑起战争,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署了《中法会议简明条款》,条款中规定中越边境开放通商”。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清政府与法国在北京签订了《中法续议商务专条》,辟蒙自为通商地。后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复设蒙白海关。法国商人利用开关的便利,将个旧出产的锡经红河水运至越南海防再转销香港,大大节省了运费,并刺激了个旧锡矿的价格猛涨,从而带动了个旧锡矿开采冶炼的发展。此时,团山村张氏族人中大批青壮年开始向外寻求谋生之路,回报丰厚的个旧大锡将他们引向了艰辛地走厂生涯,结果在锡矿开采中屡获富矿,营利渐丰。在资金富足的情况下,张氏族人开始投资设厂,置炉冶炼大锡,终成为集采、选、冶为一体的大商家,其兴盛时期更有“福来祥”、“天吉昌”等兼营棉纱、百货进出口贸易响当当的大商号。要扩大经营减小风险,尽可能多地占领市场,就必然走向联合。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天吉昌”集团成立,使团山村张氏的经营达到巅峰,位列建水八大商号之中,仅次于当时的临安首富“朱恒泰”,成为雄震一方的“团山村帮”。富起来的张氏族人不惜金银回乡修楼盖房,着力营造起余荫子孙的家园,几年工夫,一座座富丽宅院在团山村拔地而起。在经济社会动荡不已的时代,地方工商实业的发展总面临许多变动的因素。清宣统二年(1910年),滇越铁路全线贯通,为个旧大锡的外销提供了更为便利的运输条件。1912年后,团山村“天吉昌”商号参与了个碧石铁路’的集资,并趁机将分号扩展至重庆、上海和香港,然而资金匮乏,周转不灵。到1926年,因时局动荡,“天吉昌”董事会商议将香港分号关闭,这一行动无意间竟成为“天吉昌”分裂瓦解的导火索。1927年,“天吉昌”商号宣告破产,享誉地方近30年的“团山村帮”随之全面解体。由上可知,团山村的经济发展是在随着帝国主义列强掠夺国内资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然而传统的“荣归故里,光宗耀祖”的观念,使团山村人将资本大量投入到住屋营造上,错失了良好的发展机会。
  二、流坑村
  流坑村经济崛起,繁荣昌盛,先靠科举,后靠经商。江西在宋代进士共五千余名,其中曾巩、王安石、洪迈等家族或一门三进士或一门四进士,而流坑村一门五进士,同科高中,这在江西也是少见。一朝中举,仕路大开,伯叔子侄,昆仲邻里,声息相通,互为援引,上至宰相、侍郎,下至主簿、教谕,竟达一百余人。而科举又给流坑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其后,由于明末推崇王阳明心学,而朝廷则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天下士人学习准则,所学不合时宜,使许多人投身于工商业活动中。流坑村所从事的主要为竹木经营”,在它发展到一定的时候成为当时国内三大帮(山西帮、徽帮、江右帮)中江右帮的一个组成部分,并得到了这个商帮的支持。同时不断复垦以扩大再生产,也有力量捐资祠堂和书院,对流坑村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流坑村还有一项与众不同的事业,就是明清时期参与漕粮运输,流坑村的镜山房一支主要参与军漕事务,成为当时的大地主,也有足够资金建立祠堂与住宅。值得注意的是,乌江上游的竹木贸易到清代已为流坑村董氏所垄断,流坑村商人利用宗族的力量控制乌江的竹木贸易,使外姓无法立足分取利益,客商只能到流坑村与董姓商人洽谈。与这种垄断性相结合,清朝前期流坑村还出现了竹木贸易的组织一一“木纲会”,成为宗族组织下的一个业缘组织,这也与现代工商业有着显著的区别。商人富裕之后,不仅从朝廷获得地位,也可从家庭获取声望,营造住宅更不在话下。商人们将大量商业利润作为一种社会投资投入家乡建设,使之逐渐成为流坑村的主角和核心人物,无疑成为维系巩固宗族组织新的支柱,商业和家族组织之间形成相互支持、相互巩固的内在机制。
  总之,近代流坑村虽然商业繁荣,文化昌盛,但由于明清以来没有自发地从传统宗法向近代市场转变,因此后期逐渐走向衰落。此外,给流坑村带来灾难性的是日本侵略战争,大片国土沦陷,切断了流坑村赖以生存的竹木贸易这一命脉。曾经发达的宗族组织也随之涣散,村中“木纲会”随之分裂,昔日强大的家族逐渐瓦解,流坑村彻底衰落了。
  由上可知,封建思想与现代经营管理之间有矛盾。团山村的经济发展是在随着帝国列强掠夺国内资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然而传统的“荣归故里,光宗耀祖”的观念,使得资本大量投入到住屋营造上,现代经营理念和传统的观念在身上表现极为突出。流坑村经济运作则是典型封建宗族式管理,仍停留在自然资源的运作和小商品的经营上。科举和经商是流坑村的两个主要内容,其衰退固然受到战争影响,然而经商中的封建残余思想与管理上的垄断、落后也使流坑村适应不了市场的变化而遭到淘汰。
  ……
展开
目录
序一
序二
前言
绪论篇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现状
第三节  研究对象、内容与概念界定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特色与技术路线
专题篇
第二章  地理学视野的聚落比较分析
第一节  聚落的自然地理
第二节  聚落的经济地理
第三节  聚落的政治地理
第四节  聚落的文化地理
第五节  聚落的人口地理
第六节  小结
第三章  人类学与规划学视野的聚落比较分析
第一节  宗法制度
第二节  宗法制度对聚落总体格局的影响
第三节  宗法制度对建筑群的影响
第四节  宗法制度对建筑单体的影响
第五节  生活方式与规划的关系
第六节  小结
第四章  景观学视野的聚落比较分析
第一节  聚落景观的视觉特征比较
第二节  聚落的意象特征
第三节  聚落景观的建构
第四节  聚落的景观营造
第五节  聚落景观设计的三元论
第六节  小结
第五章  建筑学视野的聚落比较分析
第一节  建筑单体形制的比较
第二节  建筑空间特征的比较
第三节  建筑技术的比较
第四节  建筑装饰技艺的比较
第五节  小结
第六章  思想史视野的聚落比较分析
第一节  思想史与建筑思想史的关联
第二节  历史事件中思想意义的比较
第三节  明清聚落中的理学思想比较
第四节  上梁仪式中的文化传播
第五节  思想史中的遮蔽与诠释
第六节  小结
诠释与策略篇
第七章  多维视野下传统聚落比较的反思
第一节  聚落形成发展演变的诠释
第二节  以矛盾论的眼光正确认知聚落现状
第三节  以系统论的眼光寻找传统聚落的保护与更新
第四节  小结
实践篇——基于文化与区域视野下的江西聚落规划设计
第八章  赣文化解读
第一节  资源的多样性造成生活与生产方式的多元化
第二节  历史人口迁移与战乱的反复性造成经济的起伏不定
第三节  文化的中心与边缘性造成赣文化的璀璨与衰退并存
第四节  心态的复杂性造就江西人奋起直追的执著心态
第五节  科技的领先性创造了聚落建筑文化的辉煌
第六节  商帮的家族化和分散化的并存以及滞后性的发展形成赣文化的核心价值的模糊性
第七节  宗族与民俗文化共同作用创造性地形成了赣文化独特的风水景观
第八节  小结
第九章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传统聚落适宜性研究
第一节  自然条件适宜性
第二节  地域文化适宜性
第三节  防灾适宜性
第四节  审美适宜性
第五节  建筑空间形态适宜性
第六节  经济适宜性
第十章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传统聚落适宜性的传承
第一节  自然环境、地域文化的传承
第二节  审美上的传承
第三节  空间形态的传承
第四节  经济适宜性的传承
第五节  界面色彩的传承
第十一章  案例分析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丰城市曲江镇皮湖新村规划设计
第三节  丰城市皮湖安置区规划
第四节  丰城市曲江镇皮湖新村小学修建性详细规划
第五节  景德镇瓷都大桥至中渡口地段设计
第六节  宜春市新坊镇礼洪村住宅设计
第七节  小结
第十二章  结束语
附录
附录A  团山村张氏世系简表
附录B  流坑村董氏世系简表
附录C  团山村主要建筑门牌号码平面图
附录D  流坑村主要建筑门牌号码平面图
附录E  团山村重要建筑调查汇总表
附录F  流坑村主要建筑调查汇总表
附录G  流坑村祠堂及书院调查表
附录H  图片目录及来源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