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民国时期西南大区区划演进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10113524
  • 作      者:
    张轲风著
  • 出 版 社 :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作者简介
  张轲风,汉族,1978年9月生于山西长子。2002年毕业于云南大学历史系。2002-2005年,就读于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研究所,获得历史学硕士学位。2006-2009年,就读于云南大学历史系,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云南大学历史系讲师。目前主要从事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研究工作。在各类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云南大学·中国边疆研究丛书:民国时期西南大区区划演进研究》主要内容包括:研究的内容、近代以来我国的地理分区、影响我国大区划分的地理基础、抗战前的地域格局与西南范围、传统时期西南大区的演进、抗战以来西南大区的演进、纷呈杂说的“西南”、样本分析:西南大区演进研究的一项尝试等。
展开
精彩书摘
  大区政治的形成与近代以来出现的起义“响应”模式有很大关系,起义“响应”模式的特点是以一省为基础发起,然后谋求或敦促其他省份响应,共同达到某种政治利益,体现为省际或区域的政治联合与协作。这与传统农民起义、叛乱等采用的路线型发展有较大区别。前者的最大弊端是基本上不会触动每个地域政治单元内部的原有统治秩序,这成为各种地方势力长期存在的重要原因。当然,这种大区政治模式仍旧是一个社会表现,背后的深层原因则有很多,例如传统的地方主义意识,近代的督抚专权,地方势力兴起等等。近代最早能够体现“响应”模式的运动是针对义和团运动的“东南互保”。这种模式成为清末革命党人较为倚重的一种革命形式。例如黄兴就曾提出:“吾人发难,只宜采取雄踞一省,与各省纷起之法。”60推翻清政府的辛亥革命运动就是“响应”模式的体现。
  民国初年的多数政治运动都体现了这种模式,例如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联省自治运动等等。各种地方势力均没有受到实质触动,成为影响国家统一的因素。直到孙中山接受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的帮助,改组国民党后,以肃清各省军阀势力为要义,路线型地发动北伐,才基本解决了全国统一问题。但由于孙中山的早逝,在北伐过程中,蒋介石的新军阀力量过度膨胀,对部分地区的军阀达成妥协,这种路线型发展的革命模式并没有持续下去,使得西南、西北等地的军阀势力仍旧保留下来,并曾于1932-1936年间形成以两广地方实力派为主体的“西南政府”,与蒋介石代表的国民政府和平对峙。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的内容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思路
第二节 研究的现状
一、目前学界对“西南”的认识
二、大区研究综述
三、语言学、文化学视野下的方位词研究
第三节 研究的意义
一、学术意义
二、现实启示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资料运用
一、研究方法
二、资料运用的说明

第二章 近代以来我国的地理分区
第一节 影响我国大区划分的地理基础
一、我国的地形与地貌
二、影响大区划分的自然地理界线
第二节 内边分野下的大区表达
一、清代以来的内边分野
二、内边分野下的“四隅”分区
三、内边分野下的流域分区
四、西南与华中、华南的范围交错

第三章 抗战前的地域格局与西南范围
第一节 传统时期西南大区的演进
一、西南夷、南中及西南道行台
二、元明清时期两湖、两广的大区归属
三、清末民初西南大区范围认识的变化
第二节 地域政治视野下的“西南”
一、民初政治态势下的“西南”概念
二、“西南六省”说的兴起
三、西南政务委员会的设立及其管辖范围
第三节 地理基础、交通格局与西南大区演进
一、西南范围认定的地理基础
二、贯通“三沿”地带的省际交通格局
三、滇越铁路与桂越境外交通线
四、西南铁路建设计划体现的区域内联性
五、西南弧:“内联外拓”的地域政治结构
第四节 “西南一隅”与“西南半壁”
一、“西南”一词的两层含义
二、民国时期“西南”双指向功能的呈现
三、“西南半壁”的形成

第四章 抗战以来西南大区的演进
第一节 纷呈杂说的“西南”
……

第五章 样本分析:西南大区演进研究的一项尝试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