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1年度中国民俗文化发展考察的理论基点与方法
民俗文化传统的“活态传承”,是本报告考察2011年度中国民俗文化发展的逻辑起点。在当代中国民俗文化的发展中,中国民俗文化传承观念发生了极大创新,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知识界对国家政治强行干预民俗传承的检讨;二是对近30年来经济主体将民俗文化传统单纯视作产业资源的反思。以这种检讨与反思为基础,当代中国知识分子从20世纪80年代初眼光向下关注民间、重新“发现”民俗文化开始,持续到21世纪初,明确提出民俗传统的文化自足、民俗传承的文化自觉的主张,确认民俗文化的“活态传承”观念,从而与国家政府自上而下推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曰益增长的民众文化自觉汇成一道波澜壮阔的河流,成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特别是关于民俗文化传统的“活态传承”观念,将民俗文化理解为中华文化传统的根性所系与生活支撑,将发生在民俗行为中的文化自觉认定为中华文化传统的核心内涵与传承机制。事实上,中华民族正是凭借独特的文化传统与民俗生活方式,彪炳于世界之林,并在当今世界显示出强大的文化软实力与文化增长潜力。因此,民俗文化传统的当代传承,并非是僵化的跨时空搬运,而是从古到今一脉相承的民俗文化传统在当代全球化语境下遭遇挑战、积极调适、创化新生的动态过程。民俗文化“活态传承”的观念,以活生生的民众生活现实为基础,在知识精英的有力推动下,对国家政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决策,对产业主体的开发实践与社会大众遗产舆论观念的改变,产生了深刻影响,这是近30年来中国民俗传统实现当代传承的真正实绩。
不容回避的是,新世纪以来,中国民俗文化传统的“活态传承”观念影响渐大,并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强势话语形成对冲磋磨之势,最终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提升民众幸福指数的意义上谋求互补。以此为背景,在落实与深化中国民俗文化传统“活态传承”的现实要求下,民俗传统当代传承的“宏大格局”问题被提上日程,并努力在现实推行中突破惯性思维的瓶颈。
当然,知识精英对民俗文化传统的“活态传承”的体认,往往过多强调民俗文化的自觉自足特征,却忽视了在中国社会传统中,民俗文化自觉的发生、文化自足的维持都需要在既定社会的宏大格局中才能实现。在古典社会中,民俗文化的“宏大格局”建基于以“礼”为中心的宗法制度,以“礼俗互动”的形式建立了民俗与宏大格局的共生关系;近现代以来,以“公法”为中心的现代价值体系逐渐成为中心,而作为“习惯法”的传统礼俗逐渐凋零。大约在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民俗传统与国家宏大价值实现了全部的疏离,这种疏离导致了民俗文化的自觉与自足渐次朴散。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以现代产业为基本结构的宏大格局中,按照“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现实逻辑,民俗文化在产业行为所设定的生产流程中更多地被视为“生产资源”,这其实是民俗文化在国家宏大格局中持续旁落的极端形式。新世纪以来,民俗传统的“生态传承”被适时地提了出来,认为应以文化传统的自足自觉为前提,呼吁将民俗传统的民众主体提高到与国家政府、产业主体同等的位置,这的确是民俗文化传承的重大实绩。但这一观念偏守民俗文化传承的“民本立场”,止步于民俗文化传承“自足自觉”的幻想,而缺乏在国家施政、民族进步与国际化接轨等“宏大格局”中探索民俗传承的现实实践问题,忽视了民俗传统的“生态传承”在“宏大格局”中的嵌人问题,在“大传统”与“小传统”的不同层次中舍大取小,陷于偏执,其实是体现了知识分子群体一以贯之的浪漫传统。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