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弗姆林一词来源于凯尔特语,是一个合成词,意思是控制或者看守池塘的城堡。邓弗姆林位于英国爱丁堡以北14英里、格拉斯哥以东40英里处。1835年,邓弗姆林发生了一次举世瞩目的社会大变革,从而成为工业革命的中心。邓弗姆林是苏格兰王国的古都,它历史悠久,因此被人称为成长的理想之地。
1057年,马尔科姆三世在经历了17年的流亡生涯之后,回到了朝思暮想的邓弗姆林。他用武力把它从麦克白这个篡权者手中夺了回来,重新登上了王位。为了守住失而复得的阵地,马尔科姆三世在一条小河下游的土岗上修建了一座城堡,这座城堡见证了小镇的过往,于是它拥有了一个让人充满理想的名字——邓弗姆林。
1066年,有着“征服王”美称的诺曼底公爵威廉打败了英格兰军队,成为英格兰的新国王。4年之后,马尔科姆迎娶了一位名叫玛格丽特的姑娘,玛格丽特是被迫流亡在苏格兰的撒克逊王族成员。
玛格丽特王后在马尔科姆三世修建的这座城堡中,协助他建立了基督教中心,为这片仍处于蛮荒的北方土地带来了些许的英格兰文明。
日子一天天过去,苏格兰王位的继承人在邓弗姆林这个地方统治着苏格兰王国,一代一代地繁衍生息。
1835年,也只有在马尔科姆塔和修道院的废墟中,才能够依稀感受到邓弗姆林昔日的辉煌。虽然是废墟,但是它们依然高大而醒目地屹立在地平线上。
为了在废墟上建一座新教堂,工人们对地表进行大面积清理,突然,发掘震惊了所有人——个约7.5英尺长的古代墓穴里,长眠着一具约6英尺长的尸骨。
经专业人士对这个墓穴进行勘察证实,这位死者是在1314年班诺克本之战中打败英格兰军队,从而使苏格兰主权得以恢复的英雄国王——罗伯特·布鲁斯。
卡内基一直为能有这样的祖先和出生地而感到万分荣幸。在卡内基看来,出生地对每一个人来说都至关重要。不同的社会环境和传统能够给一个孩子潜移默化的吸引和影响。
对于孩童时代的卡内基来说,邓弗姆林是一个理想的聚集地:修道院中矗立着“英雄国王”布鲁斯的坟墓,附近还有玛格丽特王后的陵墓,不仅如此,还有很多“皇家人物”长眠于此。作为苏格兰政治与宗教的中心,邓弗姆林有着古老的光辉历史。
在卡内基的脑海中,邓弗姆林的印象过于理想化,成年后的卡内基在残酷的现实生活中越来越明显地认识到这一点。
当工业革命在邓弗姆林爆发时,镇子里首当其冲受害的就是那些纺织工们,他们的生计因为工业革命的爆发而被无情地剥夺了,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面对现状,生活在这个充满理想之地的人们似乎只有视而不见,他们才能过上理想的生活。
19世纪30年代,邓弗姆林还算得上是一个非常富裕的小镇,镇子里的人口比19世纪初增加了一倍多,人们多选择在此安居乐业。小镇的主街上开满了各种商铺,还有3家银行,而在主街周围的地方,很多精心修建的纺织户石屋林立其中。由此可见,纺织业是当时的主要工业之一,其中,优质亚麻纺织占据了主要地位。
当时还未出现有组织的纺织业,纺织工们只是整日在自己家中的织布机上辛勤劳作。由于生产技术还不发达,因此只能将这些笨重的织布机放置在石屋的底楼。
19世纪前期,纺织业是包括苏格兰在内的整个大英帝国最大的就业行业,具体包括棉布、羊毛、丝绸和亚麻纺织。为了让英国的纺织行业更好地发展,英国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包括设立进口限制,目的是为了摧毁东印度公司对纺织业的垄断,还包括对拉美纺织品贸易进行垄断。通过一系列措施,聪明的英国人把纺织品销向了世界各大市场。
19世纪初,大量苏格兰及爱尔兰人涌向苏格兰南部的城镇和乡村,他们纷纷进入纺织业。
对于当时的纺织业来说,行业里的精英一定都能纺出或精细或华丽的丝绸和亚麻制品。在邓弗姆林,每一个纺织工都能如数家珍地说出近代纺织业的发展史。比如说,詹姆斯·布莱克是怎样在爱丁堡发现锦缎织布机的构造秘密,并且在神不知鬼不觉的情况下回到邓弗姆林仿制出了自己那台多功能织布机。还有提花机是怎样被亚历山大·罗伯逊和克尔从法国引进的。提花机是法国里昂织工雅卡尔发明的。在提花机发明之前,亚麻纺织工每当换一种花色的时候,都必须重新对织布机进行设置,这样不仅费时,而且还费力气,因此,提花机的发明是亚麻纺织技术的一次革新,它大大缩短了准备工作的时间。
这就是卡内基的家乡,他经常会为拥有这样一个出生地而感到无上的荣幸。卡内基认为,出生地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不同的环境和传统会对一个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这种影响贯穿了他的一生。
在童年时期,卡内基呼吸着空气中弥漫着的浓郁诗意,吸收着邓弗姆林随处可见的传统和历史,邓弗姆林在他的心中是一个理想的聚集地。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