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挑战极限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8633862
  • 作      者:
    (日)江崎玲于奈著
  • 出 版 社 :
    中信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编辑推荐
    他在一个错误的时间,与一生中最重要的“理想”相遇;
    他在最残酷的商业公司里,坚定了绝不动摇的“科学之心”;
    他在不断的失败和迷茫中,抓住了打开未来之梦的钥匙。
    江崎玲于奈,197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讲述自己不断挑战极限的人生。

    被称为“日本爱因斯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江崎玲于奈,亲笔书写自传《挑战极限》,对于科学、社会、人生,均有独特见解,言辞恳切,并用生动的小故事加以讲解,专业而不枯燥,可读性极强。堪比黑泽明《蛤蟆的油》!
    江崎玲于奈,这位已达87岁高龄的科学智者,在本书中讲述的五点“江崎黄金律”,堪称治学者、有志科学研究者的楷模,《挑战极限》是理科生和研究性人员的必读宝典。
    “江崎黄金律”——获得诺贝尔奖的“五不”原则:
    不可受制于迄今为止的行事经验与规范;
    不可唯大学者、大教授马首是瞻;
    不可沉迷于无用无价值之信息;
    不可逃避,坚决贯彻自己的主张,发挥创造力;
    不可错失孩子般无止境的好奇心与天真烂漫的感性意识。

    江崎玲于奈,历经两次世界大战,看过近百年世态炎凉,从公司普通职员到诺贝尔奖获得者,无论经历如何风雨都不曾放弃自己的研究。他拥有的,是现今年轻人最缺乏的“脚踏实地”的学院派作风。
    《挑战极限》的第三章“寄语下一代”极富励志意味,鼓舞年轻人要放下历史,发挥创造力,不要束缚自己的天性,可称得上是影响年轻人一生的励志传记。
展开
作者简介
  江崎玲于奈,日本知名物理学家。1925年生于大阪,1947年东京大学毕业后进入神户工业有限公司,1956年转至东京通信工业有限公司(现索尼公司),次年通过江崎二极管在半导体中发现量子力学的穿隧效应,并因此获得197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60年赴美国纽约IBM瓦森中央研究所。1969年开始着手人工超晶格物质的先驱性研究。其关于设计制造具有所期待特性的半导体量子构造的思想广受瞩目,甚至成为后来的纳米科学的起源。
  1992年返回日本,后任筑波大学校长,2000年任芝浦工业大学校长,2006年任横滨药科大学校长。1998年起,兼任茨城县科学技术振兴财团理事长、日本新事业支援机关协议会(JANBO)会长、风险事业国民论坛会长、首相私人咨询机构·教育改革国民会议议长、“21世纪COE项目委员会”委员长等公职。
  著作有《创造的对话》《隧道的长途旅行》《话说日本》《新·日本伊索寓言》《人类的个人时代》《个性与创造》《培养、锻炼创造力的方法》等。
展开
内容介绍
  《挑战极限: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的传奇人生》是“日本的爱因斯坦”江崎玲于奈唯一授权的中文版亲笔传记。
  作为一位世界知名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江崎玲于奈在纷飞的战火中度过了自己的大学时代,又在身为一介普通公司职员的条件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科学成就。他于自身并不平坦的人生经历中,总结出被公认为“江崎黄金律”的“五不原则”,坚持创造、感性、突破与挑战。他敏感而睿智,自称“总是注目未来,对过往疏于停留”;却又认真而踏实,从不曾放弃对更新领域的开拓研究。
  对于科学、社会、人生,江崎玲于奈均有独特见解,并在这本《挑战极限》中熔于一炉。极富个人魅力的科学巨匠,以自己的人生讲述,何谓真正的“科学之心”。
展开
精彩书摘
  大空袭后的授课
     ——恐怖之夜,彻夜未眠
     1944年10月,我曾有幸聆听汤川秀树教授的讲义。《原子核理论》原本是为高年级开设的课程,但我这个大一新生却秉承兴趣为本的原则上课去了。汤川先生是京大教授,只是那会儿也在东大兼职。先生手拿防空头巾上课的身姿,我至今记得。
     不久,冬天如期而至,漫长寒冬只是刚刚开始。年末,我收拾行囊,沉甸甸的箱子里装满了书本,我就这样回到了京都。途中,在名古屋车站购买的车站盒饭中居然把烤蝗虫当成菜肴,着实吓了我一跳。我眼一闭,心一横,烤蝗虫入口,这才发现,味道也坏不到哪里去。
     母亲与我们三兄弟齐聚京都,大我5岁的哥哥,小我7岁的弟弟,还有我,这下大家可以齐聚一堂,对新年的到来略表庆祝了。只是谁又能料到,这已是四人最后一次共同进餐。
     1945年3月9日,期末考试临近,我每晚都在灯火管制的昏暗光线下伏案学习,大约10点左右,警报声响起。警报是司空见惯的,但当晚的情形却与平时大不相同。大批编制的B—29黑压压一片袭来。不久便传来了爆炸声,受袭处顿时乱作一团,我再也坐不住,朝着窗外望向天空,这不是油脂燃烧弹吗?只见几枚燃烧弹带着火光接连从天而降。不得了,这不是朝着我头上来了吗?掉下来后我发现略有偏差,于是急忙上街去看。
     狭窄的市街上人们正在东跑西窜,也有人在大叫着快进防空洞。B–29接二连三地低空飞行,把燃烧弹投向大地,勾画出一幅前所未见的恐怖壮观景象。一步之遥的对面,火舌终于蹿了上来,火灾无疑是蔓延开来了。所幸火势是朝着东大校园的反方向去的,我当机立断,先把贵重物品转移到一进赤门左边的空地上再说。等再回到公寓的时候,发现火势已越发逼近,烧到我的住所只是时间问题。
     一家四人合影。左起依次为弟弟、妈妈、兄长和作者。
     管不了这么多了,我先拣拿得动的东西拿起来,便直奔赤门而去。这时,身后传来一位女性的呼叫声:“这位同学,这位同学。”回头看时,只见她手拿一册书本递给我:“这个,刚才掉了。”我备感意外,危急关头,原来还有人可以如此镇定,真是自叹弗如。这时,火焰蹿起,耀眼的光线照亮了这位女士素昧平生的面容,只觉得光耀夺目,分外美丽。
     东大虽然没被列为攻击目标,但也难免有打偏的炮弹意外光顾,警卫们不敢怠慢,又是架梯子,又是往屋顶上浇水,忙得不亦乐乎。不久空袭停了,赤门附近的火势也开始得到控制,只是从本乡①向东南红透了整片天。此后消息传来:“下町②全部覆没,受灾者有上百万。”
    就在两天后,我迎来了自己20岁的生日,终于深刻体会到战争对文明的摧残破坏,以及由此产生的对赖以生存的生活根基的彻底颠覆。毫无疑问,当晚我彻夜未眠。这也不奇怪,因为根本就没有睡觉的地方。破晓时分,急救队赶来分 发饭团,算是解了我的燃眉之急,不管怎么样,先填饱肚子再说。
     当天早上,在那早已熟悉的25号教室里,田中务教授却以一贯的风格开始讲授《物理实验学第一》,风度语调与平日里丝毫不差。我没命地记笔记,顾不得昨夜死里逃生后惊魂未定,一头扎进了物理学的海洋中。这一刻,我无比强烈地感受到了东大崇尚学术的存在感,学院派风格就此彻底附身。
     ①东京地名,东京大学所在地。
     ②指东京的台东区、千代田区、中央区到隅田川以东的地域。

     兄长之死
     ——痛失内心的支柱
     “哥哥病危,速归,妈妈。”我从空袭后的火灾中死里逃生才刚刚7天,就收到了母亲的这份电报。我住所已失,这份电报是在无人认领邮包、电报的应急集中配送所里找到的。直觉告诉我,兄长已过世,母亲只是怕直接写上死亡太锥心刺骨,才刻意回避了这个字眼。
     其实,一个多月前,兄长或许是已经意识到了死亡的临近,竟不惜拖着病躯,专程赶到东京来与我见面。在我们俩共同生活的一个多星期里,兄弟间促膝交心,无话不谈,一切都还近在眼前。
     现在想来,那天我们去探访熟人,站在蒲田站的月台上,听着机车的轰鸣声,望着急行列车飞驰而过的身影,兄长的眼神竟是如此意味深长,不经意间,泪光已在他眼中闪烁。当时我有感而发:“人哪有那么容易死去。”年少轻狂,多么不负责任的话语,如今想来我依然追悔莫及。兄长这一辈子,真正流泪的,我只见过这一回。就在此前一年的9月,兄长从京都帝国大学机械工学科毕业,终于实现了多年来的夙愿,进入铁道省①就职,得以每日与所爱的铁道工作相伴。正待大展宏图之际,谁料到哥哥的身体却受到了结核病菌的侵蚀,以至于不得不放下工作,停职养病。
     我接到母亲发来的电报,顾不得随身行李,就跳上了东京站晚上9点出发的急行列车。谁知这趟车还没到名古屋,就在刈谷站附近停滞不前了。原来名古屋市与东京同病相怜,当晚也遭遇了空袭。凌晨3点,可以远远望到名古屋市陷入了一片火海。东京开来的急行列车径直折返,等天亮了才换了临时列车,在烟雾四起的名古屋市街上徐徐穿行而过,等到达京都时,已是当天下午的迟暮时分。
     兄长于1945年3月17日,在母亲的怀抱中病逝于京都府立大学附属医院。享年25岁,只比樋口一叶②多活了1年而已。父亲过世后,兄长就是我的内心支柱,如今一旦丧失,便成了我有生以来最大的打击。然而,相比之下,母亲痛失最爱的儿子,其悲伤痛苦,又岂是我所能想象的。
     母亲一直珍藏着两封刚满20岁的我寄给她的信,这里不妨以书信原文加以介绍:
     我能够理解母亲的心情。我所拥有的学问,是我的生命,也是我活着的动力。它与大自然、宇宙、神灵紧密相连。兄长的死使我获得了很大的启示。换言之,现在于我而言,已经没有什么可以令我感到恐惧的了。只要活着,我就要竭尽全力。死亡到来的那一刻就该从容面对。在应该死亡的时刻死去,这是对最基本的自然法则的遵从。
     我现在感觉极其幸福,我如今正遥望着物理学那辉煌美丽的殿堂。物理学绝非学问中的小部门,而是自然科学、乃至一般科学的基础骨骼。当然,我所感到的幸福,并非源自我能成为大学问家的自信,我只是觉得,能够将自然之美与人类的睿智对接,是何等的幸福。妈妈或许会称我为个人主义者,但至少可以说,我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并非来自我自身,而是来自我所拥有的学问。
     邂逅量子力学
     ——革新的学问,强烈的感动
     兄长的葬礼在一片悲痛之中举行。参加葬礼的不仅有哥哥在京都大学的朋友,还包括旧制大阪高等学校的同班同学,为数众多,云集一堂。哥哥人缘之好,可见一斑。
     葬礼过后,我只身返回东京,选择寄宿于东京郊外的西荻洼与吉祥寺之间,东京女子大学的附近。上学花的时间是长了,但想到市中心此后必然又沦为燃烧弹的攻击目标,觉得离开也罢。
     正如所料,4月13日和5月25日,东京再度成为轰炸目标。红透了的夜空,闪光的燃烧弹,被日军的高射炮击中的B–29化成火球坠落而下,我仰视夜空,遥望着这一幕幕场景。我亲历过轰炸的种种情形,虽然如今只是远观,却依然难忍这感同身受的切肤之痛。
     轰炸危险至此,授课却仍不停止,东大的课直到7月才总算告终,于是我得以再返京都。这年的夏天,东大学生都被勤劳动员,下放农村干活去了,我却获免,因为X光照片拍到我的胸部略微出现黑色阴影,因而得以免于劳动。母亲和弟弟已在京都家中等我,弟弟小我    7岁,那会儿刚上京都府立一中一年级。届时空中已有舰载机出现,铁路也已遭袭。夜晚时分,从纪州冲方向传来舰炮射击的光影与轰鸣,听得人毛骨悚然。8月6日、9日又分别传来广岛、长崎遭到原子弹轰炸的消息,那感觉,活像是濒临“日本沉没的前夜”了。当时我就在想,日本恐怕已经撑不了多久了。
     京都的情况也不容乐观,美军飞机也是动不动就来散发传单,搞得我忐忑不安,觉得弄不好日本战败前,连京都也要遭袭。于是通过彦根地区的熟人,好歹在附近找了个山间小屋,打算在那里避难,等待战败之日的到来。行李打包就花了好几天,等终于把货物装上马车,运往京都这里经办货物的二条站时,时间已经到了8月15日。
     搬迁行李刚发出,就听到收音机里播报,说是正午时分有重大播报事项。我一听不好,急忙追着运货马车朝二条站奔去。二条站的站员值班室一隅,我静静地聆听着《终战诏书》,当然,发货算是让我拦住了。
     此后,大学于是年9月重开,等待我们的还有令人胆战心惊的通货膨胀和食物短缺。但即便如此,还是比战时生活要来得轻松多了。
     以下是采购记录。
     今天天气温暖,前往实验室。乘坐京成电车一小时,走着走着就到了印幡沼①。乘舟渡向对岸。这些来来往往的人们,没有注意到这明媚的春光吗?也许是行李沉重吧,我一路低头前行。来到一家农户,求买花生与小豆。花生一贯(3.75公斤)280日元,小豆一升(容积1.8升)85日元。印幡沼中,春水温润,真是爽快的一天。
     那阵子,我的口粮就是采购来的花生和小豆做成的馅儿。同时,学习的则是分子、原子这些支配微观世界的量子力学。这门超越了牛顿力学的学问,虽说在大正末期我出生之时,其基础已巩固成形,但在1946年那会儿毕竟时日尚浅,熟知这门学问的老师仅限于物理学科与化学学科的几位教授,感觉就像秘藏典籍。但是,量子力学的革新思想却给了我们以强烈的感动与新鲜的刺激。我在东大理学部物理学科好歹掌握了这门学问的原理,却由此奠定了我的业绩、决定了我的一生。
     选择产业界
     ——怀抱梦想,吹送“量子之风”
     大学毕业数月后,我作出了一个对《我的履历表》产生重大影响的决断——决意从事与工业相关的物理学研究。当时的情形是,大家出于对汤川秀树这些大教授的敬畏,都纷纷投入到粒子物理学、核物理学的研究中,以探求物质的终极,这股风潮或许至今仍占据主流。
     然而,我却开始有了不同的想法:战后产业尽毁,百废待兴,而让这样的日本工业接受量子力学的洗礼,不正是我们物理学者的使命吗?那个时代,工业的相关从业者并未注意到量子力学的重要性。
     此时的我,真可谓在谱写自己人生大戏的剧本,坚信自己虽然初出茅庐,但将来必定堪当大任,能为日本的电子工学送去“量子之风”。梦想就此产生,并逐渐膨胀起来。现在想来,当时高桥秀俊副教授的《固态论》也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冲击。
     大学的毕业研究,我是在原子物理学的嵯峨根辽吉教授的指导下进行的。嵯峨根先生早年留学美国,师从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欧内斯特?劳伦斯(Ernest Orlando Lawrence)。这位教授因发明粒子回旋加速器,并生成人工放射性元素,于1939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嵯峨根先生受此影响,也培养出丰富的国际化学术直觉。在我对将来人生的抉择里,先生对我的影响极大。先生甚至操心我的就职,还为我介绍了神户川西机械制作所(此后的神户工业)的有住彻弥博士,说是要帮助我实现梦想,那地方还不错。这样一来,母亲希望我离家近些的愿望也就顺带实现了。
    说起当时的原子物理学研究中心,仁科芳雄先生指挥下的理化学研究所当仁不让。先生曾在量子力学发展最迅捷的1923~1928年间,参与量子力学圣地哥本哈根的尼尔斯?波尔研究组。我曾有幸聆听先生的讲义,先生所讲内容充实,极富魄力,深深激励了我。对仁科教室进行理论支持的是朝永振一郎教授,实验则由嵯峨根教授负责。只是,说来可惜,理化学研究所原本有着世界最大级别的两百吨粒子回旋加速器,却被误认为是制造原子弹的装备,因而遭到驻军的破坏,最终被丢入东京湾。我之所以放弃原子物理学的研究,这也是原因之一。
     虽说都叫研究,但其实各不相同,有耗费时日的基础研究,有开拓新技术的中期研究,也有新产品开发的短期研究。同样是基础研究,还分成高能量密度物理学、天文学这些仅以创造为目的的研究,以及探求未知领域,关注研究成果的活用与应用的研究这两类。我所希望的是立足后者,致力研究。
     战后,我住在位于东京板桥的东大板桥寮宿舍。后来成为日本学士院院长的文学泰斗市古贞次先生,当时就携家小住在此处。住在学校宿舍的一大好处就是能和其他领域的众多人士多多接触交流。欧美大学通常把宿舍生活作为教育的一个环节来对待,日本如果因为担心宿舍成为学生运动的据点而加以废止,那实在是因噎废食的短视之举。
     1947年9月,我在安田讲堂聆听了南原繁校长“进入社会以后不要一味沉溺于酒局”的毕业致辞,就此告别了东大校园,结束了我的大学时光。
    ……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我的履历表
诺贝尔奖的秘诀--培养创造力的“五不原则”
科学精神的两面性--创造重在过程
如狮子一般--在独具一格的姓名鼓励下
移居京都--教育环境,母亲的期待
中考失败--遭受重创,一蹶不振
同志社中学的求学之路--倾尽家财,体验贫困
接触美国--基督教的刺激
心驰神往的“三高生”--自由校风的快乐
东大物理学科--教授的熏陶,令人印象深刻
大空袭后的授课--恐怖之夜,彻夜未眠
兄长之死--痛失内心的支柱
邂逅量子力学--革新的学问,强烈的感动
选择产业界--怀抱梦想,吹送“量子之风”
晶体管的诞生--令人震惊的世纪大发明
半导体研究者--向着新领域“胜利者”的目标前进
前往索尼--寻求研究环境的转变
江崎二极管--机遇女神的现身
布鲁塞尔--国际会议上发表成果
海外修行--巨大反响的切身感受
转战IBM--重视自由的研究职场
时隔5年荣归故里--羽田机场内蜂拥而至的媒体
各色人才--活跃在研究领域中的中国研究者
荣获诺贝尔奖--突然通知,令人振奋
晚餐会--物理学获奖代表的感谢致辞
获奖者的使命--与国内外年轻人的交流
时隔32年的归国--就任筑波大学校长
日本国际奖--“半导体超晶格”的荣誉
教育改革国民会议--承首相之托,就任议长
茨城的科学振兴--推动跨领域的合作
探求的伟大--以科学造访未来
第二章
我与科学
科学之心(2007年的演讲)
科学简史
挑战极限才是生存的意义
改革推进派与现状维持派--组织的领导
教育改革的重要事项
培育领跑人才
展望科学与技术的世纪
第三章
寄语下一代
关注天性,自主育人
放下历史,发挥创造力
以创建世界水准的大学为目标
工程师生涯
创造与分辨的两种能力
交流能力的磨炼
迎来生命科学的时代
“个性时代”、“知识世纪”的生存之道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